来源:作者:点击:
【东北地区的未来在于法治化与市场化】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主要以从事重工业的国有企业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纷纷陷入困境。2003年,中央政府第一次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东北地区也随之起飞,但是这种恢复并非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内生的增长,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所带动。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主要以从事重工业的国有企业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纷纷陷入困境。2003年,中央政府第一次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东北地区也随之起飞,但是这种恢复并非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内生的增长,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所带动。
在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东北受到影响最大,在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之下,依靠大量政府投资暂时稳住后,很快增速下滑。东北地区几乎是中国经济最脆弱的板块, 2015年东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位居后列,今年一季度,吉林、山西、黑龙江、辽宁经济增速排名最后四位,其中辽宁首现负增长。
东北地区的这种起落让人唏嘘。2003年至今的十几年间,在中央政府政策扶持下,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大幅增长的基础之上,东北应该有时间摆脱发展陷阱,而不是成为中国经济的“塌陷区”。因此,东北的困境在于改革长期停滞,过度依赖国企,经济出现问题后又依赖中央政府的扶持政策,从而形成了依赖惯性与循环。
很容易看出,东北经济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经济比例较低。缺乏民营经济的支撑,国有企业担负的增长任务就会过重,这又限制了国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改革会带来阵痛,且没有民营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力量的情况下,大量失业会难以承受。所以,东北的结构性失衡不断积累,难以摆脱。这种困境与中国的结构调整一脉相承。
《意见》要求东北进一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一批国有企业。也就是说,东北想要发展,必须调整存量,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此同时,《意见》也要求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合规投资入股金融法人机构,支持在东北地区兴办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应当说,改革国有企业的存量,推动民营经济的增量,是振兴东北几乎唯一的途径,也是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到市场的共识。我们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东北地区过去十几年国企改革没有进步,民营经济也成长不起来呢?如果不找出问题根源并对症下药,东北可能依然在旧的逻辑中打转转,再多的政策与振兴战略也无法带领东北走出结构性困境。
答案用《意见》里面的话,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至今,东北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官僚主义比较严重的地区,改革动力不足,市场化程度很低。《意见》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如何消除东北地区浓厚的官僚主义?光靠从东部发达地区调去一两个“一把手”无法改变该地区的官僚生态。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东北的改革仍会空转。
在过去几年,与东北一起塌陷的还有温州,这个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遭遇了债务危机,房产泡沫与信用泡沫破裂。但是,由于温州市场化程度高,信用风险快速出清,很快开始恢复生机。这与东北形成鲜明对照。东北困境的根子在于缺少法治与规则的官僚主义,东北的希望在于推进市场化与法治化,否则,再多的振兴战略与扶持政策也无法将东北拉出泥潭。
(责任编辑:DF099)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