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郑穗军:把法治理念平等地传递到整个国家

时间:2018-12-17 07:15

来源:作者:点击: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郑穗军:把法治理念平等地传递到整个国家

play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郑穗军:把法治理念平等地传递到整个国家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都市的繁华,放弃丰厚的收入,甘愿忍受寂寞和高反,播撒法治的种子,为当地居民解决法律纠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亲人,到律师资源短缺或“无律师”县地区,伸张公平正义,为无助的人民送去法治的温暖。他们,是“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们。

  近日,新浪广东邀请了全国“1+1”法律援助行动优秀律师郑穂军做客直播间,为我们分享他八年来法律援助的心路历程,及他心中的“法律理想”。

全国“1+1”法律援助行动优秀律师郑穂军做客新浪广东直播间

全国“1+1”法律援助行动优秀律师郑穂军做客新浪广东直播间

  八年法援,播撒法治的种子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由司法部和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全国公益性法律慈善活动。

  所谓“1+1”就是1名执业律师加1名大学生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贫困县(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解决当地律师资源短缺及无律师的问题。

  根据广东省司法厅提供的数据,自2009年“1+1”行动实施以来,广东省先后选派了81名律师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累计为受援地服务140人次,募集资金近300万元,志愿律师人数和捐款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优秀“1+1”法律援助律师,郑穗军从2010年开始参加“1+1”行动,今年已经是他志愿服务的第八个年头。说起与“1+1”行动的结缘,郑穗军略带遗憾地说:“2009年就想报名参加,但错过了时间。”

2011年北京“1+1”中国法律援助行动总结大会,郑穗军(左三)作为优秀律师代表领奖

2011年北京“1+1”中国法律援助行动总结大会,郑穗军(左三)作为优秀律师代表领奖

  郑穗军坦言,最初参加的动力或许是为了拓宽视野,了解社会社情,但支撑他一直走到今天的,是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的每个个体的感动。“我们的一点付出,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那些最无助的人来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

  郑穗军法律援助的第一站是海南省琼中县。随后,他又先后去了西藏那曲比如县,新疆南部的阿合奇县、喀什市,及目前的服务地青海。

  据统计,八年来,他值班接访超过8000人次,受理案件超860多件,其中案件涉及群体多为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和妇女权益等问题。

  放低姿态,让法律更“接地气”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对很多法律援助律师来说,如何做到“接地气”,让法治理念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是头等难题。

  郑穗军服务过的地区,很多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语言沟通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老百姓的法治意识普遍匮乏,有些人受到当地习俗的影响较深,法律意识不强,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2010年12月1日,郑穗军(右一)和其他志愿律师在海南省琼中县街头接受少数民族群众咨询

2010年12月1日,郑穗军(右一)和其他志愿律师在海南省琼中县街头接受少数民族群众咨询

  海南某县是黎族苗族同胞聚集地,在这里,女性一旦“出嫁”,她们此前拥有的自留地则“自动取消”,土地收益及生产分红等合法权益也被剥夺。2010年8月,郑穗军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外嫁女”争取土地分红权益。

  郑穗军介绍,这是一个系列案件,前两次是单独诉讼,成功为她们争取到土地分红权益后,村里其余20多名“外嫁女”也受此鼓励,一起到法援中心求助,于是郑穗军又受理了这次集体诉讼。

  “虽然是集体诉讼,但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出嫁后户口没迁走,有的是出嫁后离婚了,户口又迁回来,都是村集体的成员,对她们来说,没有土地,生存都存在困难。”郑穗军表示,当时在偏远地区,“外嫁女”想要争取土地分红简直不可想象。

  由于牵扯到村集体的利益,办案存在很大的阻力,但郑穗军并没有放弃,最终海南省高院判决村委会对“外嫁女”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该起案件成功打破了当地“男女不同权”的陋习,被司法部评为“法律援助十佳精品案例”。

  回忆多年的法律援助工作,郑穗军透露:让法律“接地气”十分重要。在处理各类纠纷时,律师要有同理心,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尽量融合当地的民俗,对法律进行通俗的讲解。“如果没做通思想工作,他们会认为法律规定是不对的,这就很难开展工作。”

  授之以渔,为法治人才添新芽

  “1+1”行动已经连续开展九年,这种向服务地派出志愿者提供法律服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种“输血式”服务,但如何让“输血”变成“造血”,让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在当地生根发芽,这是每一位法律援助律师思考的问题。

  八年来,郑穗军先后去过海南、西藏、新疆和青海,服务当地最长的时间是2年。“在海南时,还想给当地小学编写一本法律常识的小册子,但后来服务期限到了,工作也被搁置了。”说到这里,镜头面前的郑穗军略显遗憾和无奈。

  对郑穗军来说,开展法律援助、解决纠纷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认为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普法宣传并培养当地的法律人才,因此跟他“配对”的大学生志愿者是他重点培养的对象,“毕竟他们都是当地人,留在当地的几率比较大。”

  据了解,郑穗军带过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共有7人,在他“手把手”的带领下,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拿到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也有的考上检察院或法院,为当地的法治人才建设再添新芽。

  “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容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郑穗军深知法治的种子要在当地生根发芽,需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为此,他积极去工厂、企业、学校普法,甚至个人出资三万多元,帮助海南琼中县恢复重建了基层法律服务所。

  “在帮助别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缺氧高反严重,走路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句话很难一口气说完整,由于停水停电,每天需要花半个小时排队打水。”这是郑穗军在西藏比如县的生活状况,但他却轻描淡写用了三个字:“习惯了”。

  从小在军人家庭成长的他,身上透着一股韧劲。而说到“孤单”,郑穗军眼里又多了一份柔情,“孤单肯定会有,但这也是心性的修养。”郑穗军自称身上文人气质多一点,平日喜欢看书,写文章,他的电子阅读器装满了几百本书,这是他的精神食粮,甚至面对高原山川,他还会创作一些格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自然环境越恶劣,法律人才就越稀缺,这是现实的写照。八年来,郑穗军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表现突出,屡获国家及地方各级嘉奖。为弘扬传承广州律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016年广州律师协会以“郑穗军”的名字设立“郑穗军公益奖”,表彰积极参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以及常年积极认真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策划参与大型公益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的律师。

  “帮助别人,也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郑穗军的价值观,他希望“1+1”行动能惠及更多的地区,把法治理念和法律理想播撒到全国各地的每个角落。

  (资料图片均由郑穗军本人提供 采写/新浪广东 李莹)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