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2017年5月21日,北大光华-Kellogg国际EMBA邀请到了以色列著名企业家、投资人、作家、物理学家艾利泽 马诺(Eliezer Manor)先生,通过他独特的经历和视角,分享了以色列高科技行业及制造业的经验,为大家揭开了以色列民族创新的奥秘。
以色列这个仅有800多万人的小国,20年内却诞生14位诺贝尔奖得主、4000 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创业密度居全球第一、人均创业世界第一、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目仅次于美国。这些令人惊讶的成果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强敌环伺、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国,催生出如此多生机盎然、收益显著的高新企业?
人力是创新的根本,教育是人力的基石
马诺先生认为,创新精神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放大器,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推进器。环顾四周,世界经济的变化和趋势是由不同的行业来推动的,而不同行业的成功发展是由竞争来驱动的。不论是推出新产品,还是研发新技术,这一切都必须是凭借创新精神来实现。
而创新技术背后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在于人力资本和教育的作用。马诺先生引用了一句以色列前总理西蒙 佩雷斯曾经说过的话,“地表的资源远远比地下资源更加珍贵”。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资源,例如石油天然气、黄金、森林等等,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传统资源用得越多剩得越少,总有穷尽的一天。但人力资本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大脑使用和开发得越多,创意就会产生得更快更多。
人力资源到底是由什么构建的?人类有肌肉,可以提供力量;人类有大脑,可以记忆、计算、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但真正将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分开的,不是软件,也不是硬件,而是“心”件。如果只具备高级的软件和硬件,那人就只是一个高级机器人。在当今的人工智能发展之下,机器人已经比人类力量更强大,计算速度更快,但是没有一个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的,因为探索和创新是人的优势,我们必须要利用自身的优势。
如果说创新以人为本,那么教育则是人力资源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要务。在马诺先生看来,教育不是把头脑填满而已,而是用开放的头脑来代替空洞的头脑,培训头脑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思考。他强调,教学并不等于教育,教学更像是教会下一代获得一个工具箱,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往箱子里累积各种各样的工具;但是教会对方收集工具却不教他们使用,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让他们学会创意性地使用这些工具,才担得起“教育”二字。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