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北极星核电网讯:近年,随着华龙一号频频亮相,代表着我国自主研究实力的三代核电技术,能否顺利出口、在国外落脚扎根成为诸多核电圈业内人士关注焦点。
特别是近期三代核电技术有了突破式进展时,更多人对此投入了目光。
中国能不能出口核电技术?出口的情况又怎么样?在展望未来华龙一号能有更多的落地项目时,我们不妨回头先看看,我国第一座出口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项目的建成落地。
由于恰希玛核电机组是延续秦山30万核电技术,先来看看秦山30万核电技术。
秦山30万核电机组是我国建成首座核电机组,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海滨的秦山,1982年选定站址,1984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
作为一座采用压水反应堆的工业规模的试验性核电站,设计电功率为30万千瓦,年发电量17亿千瓦小时,考虑到安全性,在设计上留有较多的安全逾量。
但因为是首次设计,不尽完善,在国内,当时核电产业的设备制造技术水平也较低,相关核电领域的生产运行经验缺乏,秦山30万核电机组并不足够成熟,在商运之后非计划停机停堆的次数也较多,机组被动停堆检修和改造,运行业绩受到严重影响。
这也导致了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秦山核电到1994年4月才投入商业运行,而且1991年底并网至1999年,发电量走势处在较低水平,且波动起伏较大,期间最高发电量22.25亿千瓦时,最低发电量5.23亿千瓦时,8年内平均发电量15.49亿千瓦时,低于历史总平均(21.43亿千瓦时)年发电量27.71%(这种情况在2000年改整后有大幅改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出口还是引进秦山30万核电技术,确实考量着两国关系和勇气。
而且我们来看时间,1991年12月31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前身)就和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在北京签订了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30万千瓦核电站合同,这是根据中巴核能合作协议,签订的首个合同。
这时,秦山还未并网。
从这里可以看出,双方在秦山并网之前就已有接触并协商相关核电技术出口事宜。
据知情人透露,在1991年年底签订合同时,双方都已实际考察了对口核电落地和后续进展事项,计划一出,就是落实问题了。
1992年2月25日,双方政府批准合同正式生效。
1993年8月1日恰希玛核电一号机组浇灌第一罐混凝土(FCD)。
1995年11月12日,恰希玛核电站核岛穹顶盖顺利封顶,标志着工程建设由土建为主转入安装建造为主阶段。
此项工程,由中方全面负责设计、设备采购、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及电站试运行等工作,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成套设备出口带动工程和劳务出口的高技术对外合作项目,涉及合同总金额5.8亿美元。
电站坐落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的西北部,印度河东岸,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280公里,属于沙漠性气候,干旱少雨。为照顾到中方人员的生活问题,巴基斯坦建造了中国村,提供相对丰厚的起居条件,并对出入管理严格管理,保证中方人员的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方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巴方的需求,参与工程建造人员为中方:巴方=1:2,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人才。
在双方的努力下,2000年6月13日,恰希玛核电站正式建成实现并网发电,当年9月,恰希玛核电站交付巴基斯坦投入商业运行。
虽然中途因为设备问题,导致工期延误,相对计划调整延长了9个月。
但令人惊喜的是,恰希玛C1项目自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已安全运行了十多年,其间经过数次的换料大修,也都能顺利开展,电站运行业绩持续良好,进入到国际原子能机构评定的最佳运行核电站之列。
这反映了我们的30万秦山核电自主技术是经得住考验的,是真正出口了我们自己的技术。
对于这份成绩,巴基斯坦相关核电人士也表示,核电是巴基斯坦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能够使巴基斯坦实现能源的多样化,核电项目能落土巴基斯坦,是中巴两国友谊的象征。
恰希玛电站也被中巴双方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说实在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引入中国的自主核电是需要勇气的)。
在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之后,C2、C3就是水到渠成了。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17年6月29日11时36分,由中核集团出口建设的恰希玛核电4号机组也提前32天正式并网发电。
这已是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第四座核电站。
由引入华龙一号技术的卡拉奇核电K1\K2项目也在建设当中。
相信,中巴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核电项目合作,中巴友谊也会因为这些项目的落成、建成而得到增进,而关于核电,未来,将会有更多故事可说。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