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建设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的昆明实力

时间:2018-11-21 13:22

来源:作者:点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依靠科技,昆明,这座西南边陲的城市正以全新的面貌被世界认知。

  激活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及成果转化……去年9月印发的《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年)》,细化了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要求。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有哪些优势?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果?布局是什么?正式提出一年多时间,这些问题被一一破解,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昆明彰显着自己的实力。

  国际技术转移力量蓄势待发

  拥有全省62.9%的高新技术企业、69.2%的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0%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是昆明科技创新的优势。当然,地处西南边陲、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也是昆明科技创新的“硬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把科技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需要融合世界各国的先进力量,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今年9月,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正式在昆明揭牌。昆明市科技局局长王键表示,当下科技发展一直存在瓶颈。一方面,科研工作者的成果没有形成产业,部分技术无法发挥实际效应;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在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找到适应的经济发展动力。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落地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王键表示,科研成果与产业衔接后,研发成果价值得以用经济杠杆衡量,发挥所长。以金砖五国为服务范围,科技成果交流有助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形成技术成果共同体和共享体。技术转移中心有助于国家找到与自己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科技支撑。换言之,该技术转移中心就是打通科研成果和产业之间的通道,使科技成果最广泛汇集到金砖五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国家。

  国家间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昆明不止一个。本月初,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在云南师范大学揭牌。科技创新中心将以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创新为重点、以实施示范应用与产业园区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为内核,服务中老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和辐射东盟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昆明市科技局的规划提出,将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根据产业发展重点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引导区域内各类创新平台及创新主体与国(境)外相关机构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力争2020年建成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2—3个。

  科技赋能打造“绿”字招牌

  今年5月底印发的《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明确,要建设6大创新研发中心,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中,特色农业与特色资源创新研发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依靠科技的力量,用于观赏的玫瑰可以加工成玫瑰饼、玫瑰含片等绿色食品;无人机能飞进田间地头播种、喷药,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病虫害。科技在农业中应用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辅助蔬菜育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丽艳研究出茄子黄萎病的分子机制后,运用新技术培育出新品种茄子,在昆明地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8.11万亩,新增产量321.7万公斤,新增产值2031.53万元;云南红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等开展科技合作,成功开发出红梨新品种,并研发出配套的栽培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省内种植面积超过20万余亩。

  “怎么用适合昆明的前沿科技打造适合昆明的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正是我们瞄准的目标。”王键说,围绕生态有机绿色食品,昆明从源头入手,运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技术为种植生产环节保驾护航,打造云字头绿色食品体系。比如,经过产业化、科学化培训后,禄劝县几个村子养出的撒坝猪肉质优于其他品种,为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作战图基本绘制完成

  与北京、上海等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同,昆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强调“区域”二字,服务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发挥辐射作用。这其中,围绕哪些产业、怎么布局、如何打造是接下来的核心工作。今年以来,昆明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及已确立的主打产业展开谋划。继5月底印发《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后,市科技局随即着手制定《学习北京海淀区“创新发展16条”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以及《关于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目前,两个文件基本制定完成。

  王键介绍,两个纲领性文件有实施路径,也有具体的项目支撑,对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部署。其中,《若干措施》主要借鉴北京海淀区科创16条经验思路,围绕昆明人才队伍、科研平台建设等,加入符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寻找与科技发展前沿城市对接的政策。《行动计划》则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细化明确三年作战图。这其中,“6中心2平台”是重点部分,“6中心2平台”即布局信息及芯片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创新中心,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中心,打造昆明智能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打造新材料利用创新研发中心,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以及打造科技服务产业核心创新平台和昆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根据作战图,今年主要完成关键支撑项目的谋篇布局,引进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研发平台,征集和储备一批在“6中心2平台”的重大支撑项目,使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本形成。2019年,将围绕“6中心2平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各县(市)区级相关园区开展产业延伸工程,引进培育重点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并争取再与一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交流制度。至2020年,昆明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超450个,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达1600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件。同时,力争支撑科创中心的8大科技创新平台全部挂牌运行,科创能力步入全国上游。

  在一系列规划的背后,昆明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在不断进步,高精尖技术逐渐结出产业硕果,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力不断显现。2018年省级“两类”人才中,昆明入选人数占总数的8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年增长200余家;到今年9月,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半年前增长1件,较去年底增长2件。项目方面,云天化纽米科技有限公司三层复合锂离子电池干法隔膜达成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目标;优必选科技(昆明)有限公司填补了昆明服务机器人制造的空白;由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服务于昆明地铁的MM-1000K地铁铣轨车主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的力量

  主栽鲜切花品种打破国外垄断

  花卉是云南的特色产业,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全球第一、外销额全球第二。然而几年前,云南花卉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薄弱,云花拥有的品种权数量市场占有率不到20%。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积极创新。2013年,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研究中心主要以鲜切花、盆花、园林观赏植物和食用加工花卉为重点,开展资源与育种等研发工作。

  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王继华介绍,研究中心建设初期,整个产业严重欠缺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定向选育、良种高效繁育等关键技术和配套的技术体系,引进的品种和技术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生产实际需求。围绕这些问题,研究中心采用露地保存、设施保存等多种保存技术,收集保存我国及世界的花卉种质资源,实现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目前,研究中心已收集并保存种质资源3700余种,筛选出优异特性种质390个,具备每年采收18.22万粒杂交种子的能力,打破了主栽鲜切花品种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除了品种创新,该研究中心还开发出四合一智能传感器等配套设备和软件,有效解决了优质花生产技术瓶颈,节能降耗20%以上。

  王继华表示,有了前几年的经验,昆明接下来将布局建设国际花卉产业创新研究院,借助科技创新,以鲜切花、盆栽植物等为主要研究品种,重点开展种质创新与育种、新优种类高效繁育等5个方向的研究,为云花产业注入新动能。

  稀贵金属溅射靶材研发获国家科技奖

  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昆明早已将“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中心”的建设列入了6大创新研发中心。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一批企业逐渐涌现出来,其研发的相关新材料产品已成为行业领域内的代表。

  建成我国贵金属电子信息材料柔性产业化制造平台、实现贵金属新型电接触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高效应用、贵金属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化……近年来,贵研铂业有限公司研发工作成绩斐然。

  稀贵金属薄膜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材料。一直以来,高端稀贵金属靶材的制备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针对这一现状,该公司开展了电子信息产业用稀贵金属溅射靶材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采用熔炼及塑性加工法制备了NiPt、CoCrPtB等靶材,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Ru及CoCrPt-SiO2靶,开发了NiPt靶微组织择优取向控制、脆性靶材的成分控制及缺陷控制等技术,靶材产品的性能达到相关指标要求,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了替代进口并出口至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该项目获2018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条锗产品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

  直径320毫米的大口径红外光学锗单晶可应用于遥感等多个领域,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及加工各种制冷及非制冷型红外镜头,满足轻量化、小体积、防水等要求……从当初单一的锗矿开采、加工,发展到开发出锗单晶等锗系列高端产品,云南锗业的发展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2012年,国家级锗材料基地建设项目“云南国家锗材料基地”在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奠基。该项目以云南锗业作为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包括锗红外产业、锗光伏产业、锗高端专用材料产业等光电子产业。经过几年发展,目前云南锗业建成国内第一条30万片/年4″高效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片加工生产线,以及30吨/年低水峰、无水峰光纤用四氯化锗生产线,均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云南锗业建成省内第一条80万片/年LED用2-4″砷化镓单晶片生产线,产品已出口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填补云南省空白。

  下一步,云南锗业将围绕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在原有新材料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和升级改造力度,在高端材料方面,通过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并购,重点研发被国外垄断的专用高端锗材料和新型光电半导体材料,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张怡报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