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作者:主编点击:
黄奇帆发表主旨演讲 樊中华 摄
中新网上海9月7日电(樊中华)“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格局已经由‘外循环’逐步转变为了‘内、外双循环’,外向度已经由2006年的64%降到了32%,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推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9月6日,在由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中国进行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必然路径,“以内需作为磁铁,吸引世界各国发生深层次互动。”
黄奇帆指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不是仅以强大的出口抢占世界市场,而是同样通过强大的进口以掌握国际商品定价权,以及货币支付的决定权。综观当前世界发达经济体,其外向度比例均仅在20%左右,恰恰证明了一国内需之于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黄奇帆看来,着力发展“内循环”,会对未来10-20年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一是可破除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模式,中国的经济效益质量将得以提高;二是国民经济更加安全,更多地避免因为国际经济危机或其他灾难引起的产业链动荡;三是能够倒逼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促进科技进步;四是会促进国内要素市场充分发育,使之成为支撑整个社会商品市场发育的强大基础。
而更重要的是,内循环可以将国内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掘,使中国进出口由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状态,逐渐转变为进出口双向平衡,大大提升中国的进口能力,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发展“双循环”格局,突破点何在?大公国际副总裁张秦牛表示,新格局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循环”主导下供需两端结构的调整。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仍存在着‘两头在外’的短板,从需求端来看,国际需求在不断萎缩,因此,预计未来,农业、原材料、高端制造、新基建和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以及特别注重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市场的开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等极为重要。”
黄奇帆提出,发展“双循环”格局,创新是重要载体,而新基建是关键契机。
他指出,当前,中国创新发展有三个薄弱环节,一是中国在“核高基”等核心高科技基础领域的研发费用投入远远不够,仅占研发费用的5%,且在不同企业、机构耗散;二是研发成果转化率太低,缺少促进科技转化的专业机构和经纪人;三是创新转化要变成产业“独角兽”,仍需要资本市场的大门更大地敞开。
而对于发展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基建,则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传统产业里挖掘潜力,强化资源配置能力。
“在传统‘外循环’为主的背景下,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挖掘传统产业空间的重要性都因‘全球可交换’而被降低了,但在‘双循环’格局下,必须重新重视这些问题,使之成为‘内循环’新的增长动力。”黄奇帆提醒。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郭永清同样认为,核心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中国企业尽快走出当前困局的良径。“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国外,对方通常会以例如共担关税等机制来解决关税高企的问题,而在核心技术产品进口方面,中国企业虽然会经历一段艰难日子,但也会倒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研发。”
大公国际技术委员会主任卢思南指出,疫情的暴发为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按下了“快进键”。一是疫情促使金融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速;二是在宏观向中观传导的过程中,新政策频繁出台,会对新基建和新零售行业产生较好影响;三是行业信用分层越来越明显,违约常态化作为债券市场成熟的重要标识,将推动投资更加有效地注入有核心价值的企业。
张秦牛指出,强调“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要闭关锁国地搞全能型经济,而是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应通过持续加强经贸合作,畅通国内国际市场,维护营商环境有序自由发展,促进贸易发展;通过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金融发展;通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张秦牛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