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金秋之约,到中国来!到上海来!

时间:2021-01-15 05:01

来源:网络作者:主编点击:

  今天,距离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还有100天。第三届进博会已经确定,将如期在上海线下举办,并要“越办越好”。

  疫情“大考”特殊之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与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和中国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正能量。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届进博会企业展规划面积36万平方米,比第二届规划面积增加6万平方米,目前企业签约面积已达规划目标。除了规模更大外,本届展商和展品的质量也更优,不仅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热情高,而且许多企业将携带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进行“全球首发、中国首展”。

  全球企业行动表明,开放合作的大势不可阻挡,到中国来、到上海来仍是人心所向。

  一位难求,企业有意连签三届

  年初,不少人担心进博会招展工作受疫情影响,但现实情况远远好于预期。目前,消费品、医疗和服贸等展区签约面积均已超过规划面积,汽车展区也已接近饱和。

  “第三届进博会按原计划筹备、将在线下举办的消息无疑是一颗定心丸,让海外展商的担忧消弭。”一位负责招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得知这一消息后,老朋友兴奋不已,新朋友充满期待,部分展区剩余的展位被一抢而空。

  进博会的热度还体现在企业对展览面积的需求上,以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例,平均展览面积比第二届增加了14%。

  “今年以来的珠宝展会已悉数取消或者转为线上,我们把宝全押在进博会上了。”意大利维缇珐珠宝联合创始人龚利锋或许说出了许多参展商的心声,他们都想要在进博会上展示更多、更好、更新的产品。

  具有创新风导功能的升降式吸油烟机、全自动破袋分拣机设备、新冠疫情防控产品人工肺和呼吸机、豌豆蛋白制造的新品人造肉等大量新品将在进博会“全球首发、中国首展”。

  今年5月,蔻驰母公司泰佩思琦集团与进博局签署长期合作备忘录,成为首批承诺第三届至第五届连续参加的展商。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吉德·泽特林表示,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则印证了这一观点,二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回升、GDP增速由负转正。

  看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后,7月10日,博西家电、资生堂、米技、卡赫、福维克等一批消费品领域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也签订了后三年参加进博会的合作备忘录。

  昨天上午,第三届进博会参展商联盟第一次会议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35家展盟成员签订了三年长期参展合作备忘录。这些企业大多为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着眼于和进博会长期共同发展,签“长约”体现了他们对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连签三届的底气,来自于进博会作为国际采购平台,为全球企业带去了实实在在的订单。首届进博会上,德国灶具品牌米技拿下一笔1.5亿元的订单,占品牌年销量的20%至30%。另一家跨国公司福维克在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后,当季销量便创下全年新高,并且2020年上半年,公司产品销量仍保持正增长。

  “只要进博会举办,我们就会年年参加,连签五年也没问题。”米技中国区总经理周文炳说,进博会相当热门,每年都有大量新朋友积极参展,展位往往一位难求,这也是公司签署长期参会合作备忘录背后的考量之一。

  永不落幕,放大展会溢出效益

  每届进博会只举办6天,更多的故事来自于6天之外,比如49个进博会“6+365”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 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品汇)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第二届进博会国家综合展延展场地,8天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

  目前,虹桥品汇已开放区域云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企业,拥有品牌数超过1200个、商品品类超过1万件,其中进博参展相关品牌占70%。

  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很多,但进博会毕竟展位有限,许多中小企业便通过这样的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对接进博会带来的红利。

  数据显示,由众多“6+365”平台参加的“五五购物节·进口商品节”,5月份实现销售额超过35亿元。

  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能加速进博会展品变商品,并加速采购商、参展商的角色转换。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的总经理薛迎杰就发现,各国企业、组织把公司注册落地在贸易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采购商和参展商随时转型成贸易商,甚至投资商。

  比如加拿大大西洋商会,原本商会的职能是组织加拿大企业参加进博会,但在第二届进博会召开前,商会自己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希望更好地帮助加拿大中小企业对接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加拿大大西洋商会在绿地商贸港开设的“加拿大进口馆”帮助加拿大中小企业卖出3000万元的特色产品。

  目前,贸易港共吸引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139家企业和组织入驻。这些企业和组织架起一座座桥梁,连接国内消费者和全球优质的进口商品及中小企业,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不断放大这一展会的影响力和溢出效益。

  进博会展现出的溢出效益和中国市场的魅力,也在吸引外企、外资不断加码中国。

  据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大幅萎缩40%。但上海上半年全市实到外资1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4%;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外资研发中心10家,一批首店逆势新开。

  7月22日,54个外资项目来沪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超过80亿美元。其中,连续三年报名参加进博会的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计划未来5年在上海增资4.51亿欧元,主要用于动物保健和生物制药业务生产基地的扩建和临床研发投入;今年将首次亮相进博会的美国洛克菲勒艺术基金,计划在上海投资10亿美元建设洛克菲勒艺术中心,项目预计明年开工。

  此外,签下“长约”的米技也拟在浦江镇购买20亩工业用地以提高新品产能,并决定在上海闵行区建立中国总部、品牌研发中心以及产品展示中心。

  交流合作,发现更多中国机遇

  进博会不仅是国际采购平台、投资促进平台,也是开放合作、人文交流的全球性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甚至是跨界的交流合作,都能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新西兰蜂产品企业奈卡塔的故事颇具代表性。首届进博会上,公司与中国国内的同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年完成销售额6000万元。首届进博会后,公司的品牌和产品通过同行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潜在的竞争对手牵手成功、甜蜜相处,这正是开放合作的魅力所在。

  即将在进博会首秀的洛克菲勒艺术基金则更看重进博会人文交流平台的功能。去年11月,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作为境外嘉宾来沪观摩了第二届进博会,展会的盛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年初,他带领基金报名参加第三届进博会。

  “进博会是最好的面向中国的展示交流平台,很高兴第三届进博会能在线下举办。”基金会中国区CEO惠新说。

  未来,该基金希望通过落地上海的洛克菲勒艺术中心项目,带动国际艺术产业及园区的发展,建立双向交流的网络和对话平台,使其成为嫁接中外优质国际资源的桥梁。据了解,该基金会与纽约州政府有合作,纽约州有上千家中小企业希望进入中国市场。

  看好进博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功能的还有连续三年报名参会的丹麦跨国药企诺和诺德。

  这家企业是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龙头,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一直强调,战胜糖尿病需要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进博会则是普及糖尿病知识,寻求全球合作伙伴的绝佳平台。

  首届进博会后,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启动INNOVO开放式创新平台创建项目,通过向本土创新力量提供资源、技术和平台支持,携手最具活力的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第二届进博会后,公司在中国研发创新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于是顺势启动“中国同创”项目,旨在加速引进全球创新药。(解放日报记者 王力)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