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突围、转型是当前中国家电行业的一个关注点。中国最大空调企业——格力电器2015年度营业收入的暴降,凸显家电企业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格力这类巨无霸尚且如此,国内一大批中小家电企业的实际生存困境可见一斑。
据观察,目前仅在A股、H股家电上市公司中,已经出现了业务突围方向的分化潮流,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上市公司的“更名”。当年的小家电上市公司广东“伊立浦”,现在的名称是“德奥通航”,主业成通用航空;当年的H股家电连锁企业汇银家电,现在的名称是“汇银智慧社区”,涉足彩票业务。
除了改名的,还有一大批跨界家电业务之外的家电类上市公司。比如万家乐做输配电业务,奥马电器做互联网金融业务,澳柯玛做矿业,格力做手机、造汽车,美的做机器人,春兰做房地产等等。
上述都是家电企业分化突围、转型的写照。家电行业的新常态使得原有的大规模高速增长模式不再,家电消费越来越向个性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需要企业拥有一条龙式的制造和服务体系,企业需要有一对一面向消费者的交互式体验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资源来完成新的商业生态模式构筑,这对于许多中小型家电企业来说,无疑就像N座大山,可望而不可及。
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家电行业短期内很难走出新常态,跨界转型将是未来一种趋势,不排除还会有更多的家电企业进入到新领域。
据观察,在老牌家电大企业中,尽管在外界印象,船大难掉头,跨界步伐相对稳固,但大企业攻其一点的转型力度却更大。
比如在中国家电品牌出海掘金方面,去年以来,国产彩电品牌掀起一阵收购日本家电品牌的浪潮。美的收购东芝家电,创维收购东芝印尼彩电工厂、收购德国美兹品牌,海信收购夏普美洲业务,长虹收购三洋电视中国区业务,海尔收购GE通用家电,加上早年的海尔收购多个海外品牌企业,中国家电企业的自主品牌国际化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还不包括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的产品销售、项目投资、供应链建设、品牌推广等等,大型家电企业依靠日益精进的技术实力,与日韩家电企业在美国CES、德国IFA、西班牙巴塞罗那MWC、中国AWE等各个国际家电展示舞台上同场较量,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全球家电产业西移,中国家电企业崛起,中国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逐步替代日本品牌的大戏已经上演,日本家电企业的衰退也已经是板上钉钉。所以,中国大型家电企业目前对海外市场的关注度,越发浓厚。
举例来说,不久前,创维集团东南亚制造基地在印度尼西亚揭牌,该基地曾是东芝的工。据了解,东南亚不仅是创维集团国际化战略列表的一个核心市场,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不断增长的经济,使得中日韩家电企业也都在积极布局。
比如索尼最大的液晶电视基地在马来西亚,松下、夏普、三星、LG在东南亚国家也都有很强的市场开拓机构。这些企业都把新兴的东南亚市场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业绩增长新区域。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自主品牌的国际化,与国内家电消费的饱和也有很大关系。国内彩电消费量基本维持在4500万台,除了更新换代,大部分都是存量市场,增量市场小,迫使中国彩电企业必须向国际市场要增长、要效益。
所以,这两年国内彩电行业争论最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高端的新彩电显示技术,一个就是电视内容。前者,主要在老牌龙头彩电企业之间,后者主要在互联网电视品牌之间。高端化战略是所有大型彩电企业的核心,事关公司盈利能力,而内容则是互联网电视企业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要造生态首先必须吸引人群。
品牌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事多磨,各家还都在打地基的阶段,但是国内市场现在已经是中国品牌的天下。相对来说,国内家电行业的活跃度较过去更高,时不时就有家电企业高管互相隔空呛声的消息,各方针对生态圈、内容、硬件、未来等展开多重交锋,热闹不断。
移动互联网时代,家电消费者在论战中客观上也被带动起来围观,比如4K电视、OLED电视、量子点电视等等高端彩电、高端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等,正在被用户广泛接受、认可和购买。
从大趋势上看,大型家电集团的多元化转型更多还是造生态,有的是黑电+白电生态圈,比如海尔、长虹、创维,立足家电行业,做精做透,有的是上游+下游,比如TCL集团,效法三星电子,做全产业链,有的是多方跨界,比如格力电器,空调、手机、电动汽车、锂电池,分属截然不同的行业。
但是对于中小型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主营业务经营乏力,营收增长难,利润遭遇大企业挤压,市场空间与日俱减,加上早年国家家电补贴终结,家电消费透支,房地产市场等因素影响,缺资金、缺技术、缺资源,有的甚至已经陷入连续亏损,这类企业更多是寻找新的业务来逐步替代前景不佳的家电业务。
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排名靠后的家电企业转战新领域,家电上市公司可能还会有一轮更名潮,家电上市公司与海外品牌企业的合作也会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合资在中国办厂,在国外办厂都是大概率事件。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