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5日电(记者何军、张晓龙)59岁的马占目,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吉也克镇毕替坤村附近的草原上放牧已快半个世纪。可是,在未来的4年时间内,他将不得不和村里其余的221户村民搬离这里,前往县政府为他们选定的新定居点生活。
“有点舍不得走,但心里明白,不走的话就断了子孙后代的活路。”这个留着一撮白胡子的花甲老人,向记者倾诉着自己内心的纠结。
马占目所居住的村庄,位于我国第二大平原连片草原——库鲁斯台草原腹地。去年年底,库鲁斯台草原修复工程启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将生活在草原腹地的牧民作为生态移民搬迁。
面积达389万亩的库鲁斯台草原与哈萨克斯坦相邻,曾经的这里水土肥沃、草长莺飞,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生态屏障。
住在塔城市郊的哈萨克老大爷哈迪尔别克比喻说:“小时候骑着马找骆驼都看不到人,现在站在门口就能看清整座城。”
马占目同样回忆到,刚来的时候草能长到两米多高,狐狸、黄羊、野猪经常跑到家门口,天上飞着叫不出名字的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的乱开滥垦、超载过牧,库鲁斯台草原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萎缩,逐渐向荒漠化发展。
草原退化面积增加225%;
草原沙化面积增加2350%……
塔城地区水利局提供的《上世纪80年代至2014年库鲁斯台草原变化情况表》中,一串串对比数字触目惊心。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连片的开垦耕地种着农作物,田地里遍布着开采地下水的机电井。离田地不远的草地里,一群群牛羊拣着刚没过脚踝的草儿填饱肚子。
塔城地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蔺国强介绍,截至目前,库鲁斯台草原里共开垦55万亩耕地,打了1519眼机电井,过度消耗使草原生态系统难以平衡。
库鲁斯台草原的命运不是个例,过度开发已让国内许多地方资源耗竭,生态红色警报频频响起。
2015年底,新疆有关厅局、塔城地区党委政府下决心整治修复“伤痕累累”的库鲁斯台草原。退地减水、草场禁牧休牧、牧民搬迁、机电井关停等遏制草原退化的实际性行动逐步实施。
库鲁斯台草原2016年的退减耕地面积是7万亩。截至5月15日,已完成退减耕地面积14.6万亩,完成总任务的208.8%。
“起初以为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会比较难,毕竟要让一些人退地,没想到会这么顺利,这说明农牧民从心底里明白和认可这个事儿。”库鲁斯台草原建设管理局局长王新泉说,“照这样的进度,库鲁斯台草原22万亩的退地总任务会很快完成。”
退减耕地总任务为3500亩地的毕替坤村,现在已经退减2500亩,一些牧民也开始逐渐减少牲畜数量,机电井关停、牧民搬迁等工作也在超进度实施。
毕替坤村党支部书记马金明告诉记者,对牧民而言,草原修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为帮大家度过这段时期,村委会正想方设法让牧民们减牧不减收。
今年,包括毕替坤村在内的一些村庄,提高牲畜养殖效率的合作社开始成立,农家乐、牧家乐渐渐兴起,解决妇女就业的手工艺作坊也陆续开张,多渠道就业稳定了牧民的收入,甚至实现了不减反增。
库鲁斯台草原修复工作的目标是近期遏制,中期恢复,远期可持续发展。“这片草原会重现碧草青青的美丽景象,‘草原丝路’的生态屏障将重现生机。”王新泉坚信。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