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以“长官意志”推广京剧教育,本质上还是教育行政化的体现。中小学究竟需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至关重要,无论什么国粹和艺术,在“进校园”之前都应该先由教育专业人士把关,不能因为领导需要孩子们捧个人场,就把中小学校园搞成五花八门的试验田。
据媒体报道,初中版的京剧教材已经在北京市丰台区试用,小学版的京剧教材正在筹备编写,“京剧进校园”活动将在北京推广开来。由此新闻可以看出,社会各行各业对中小学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但是眼见各行各业都在争着“进校园”,不能不忧虑中小学生稚嫩的肩膀能否扛得起这许多重任。
京剧进校园的初衷是好的,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就是“要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传承国粹从娃娃抓起嘛。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都争着进校园去抓娃娃,那将来各校的课程设置必然是五花八门,京剧能进校园,豫剧自然也可以,戏曲能进校园,中医、武术、民族舞蹈应该也可以。人非全才,这么多国粹课程要学要考,学生们不可能不累。
当然,也许有关部门会解释说,这些课程只是用来培养学生对国粹的兴趣,并不一定和考试、升学等挂钩。果真如此,这样的艺术教育十有八九又是“走过场”。当前,中小学开设的音乐、美术课程本来就是以培养兴趣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只是因为不是升学必考科目,在校园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少数下功夫苦学音乐、美术的学生,也只是想着把“特长加分”作为升学的敲门砖。现在,北京把京剧推进校园,无非是在音乐、美术课之外又加一门艺术课,其地位和作用恐怕也很难超越后两者。此外,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京剧学习已然是专业教育的内容,让兴趣天赋不一的学生在课堂里统一学习“唱念做打”,最终也可能只是培养了极少数“票友”,却让绝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堪其累从此厌恶京剧。
既然如此,京剧为何要争着“进课堂”?首要原因无非是“后继乏人”,似乎只要编了教材进了校园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京剧当初的兴盛也没有得益于“进课堂”,现在的衰落也有自身深层原因,靠“进课堂”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出于“抢着吃才香”的心理。现在,很多地方都打着“传承国粹”的旗号把越剧、中医等塞进了中小学课程表,京剧作为“国粹精华”,如果在北京都不能“进校园”显得落后一步了。
无论学生和家长什么感受,只要北京教育主管部门愿意推广,京剧进校园很可能会如期完成,但是以“长官意志”推广京剧教育,本质上还是教育行政化的体现,这必然会损害到教育专业人士的职业权利。中小学究竟需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至关重要,无论什么国粹和艺术,在“进校园”之前都应该先由教育专业人士把关,不能因为领导需要孩子们捧个人场,就把中小学校园搞成五花八门的试验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