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016年已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在校高校学生群,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育部日前专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从教育部介绍的情况来看,国标的研制过程十分严谨。整个国标的研制工作前后历时4年多,由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参与的专家教授达5000多人,其中包括50多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先后组织了数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如此多的专家参与、如此长时间的研讨,一方面说明国标的出台至关重要,需要慎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标准的制定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制,标准本身的质量备受重视。
另外,此次发布的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万多个专业点。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60.20万人。由此可见,该标准的出台与实施,将影响百万老师、千万学生以及千所高校,范围十分广泛。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提高质量就离不开标准,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质量才有高素质人才,纲举才能目张。
国标的成效如何,还需等待实践检验,但教育部制定国标背后的理念首先值得肯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国标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颁布国标特别特别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是天大的事。”“天大的事”背后反映的“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理念和思路。
近年来,“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早已成为一种共识,要坚持“质量为王”就必须发挥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用高标准带动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标的方式践行“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理念,既是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办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
在使用标准方面,让标准发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更重要,决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或者只挂在墙上。为推动国标的落实,教育部推出了让教学指导委员会用起来、让高校动起来,以及把国标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3项重要措施,也可以看出为了确保标准落地所做的努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全球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达到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起到约束高等教育教学的作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换言之,高等教育质量要标准更要实践,标准的制定和出台,解决了质量“规范”的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圆”,但是标准本身的质量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考虑到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差异性,标准还需要一直保持自我追求卓越的愿望,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标准对质量的引导、监管和约束作用,也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质量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