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时间:2018-03-15 14:21

来源:作者:点击: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编者按:当前,以在线教育、移动学习等学习新形态为代表的网络教育因不断适应人们对高质量、多层次又兼顾公平的教育的需求,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然而,由于还没有解决师生互动困难、学分认证体系难以建立及缺乏与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其正陷入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网络教育,办好继续教育,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务院也强调壮大在线教育,培育社会化的在线教育服务市场。这在宏观上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在实践层面破解网络教育发展中的困局和难题,我刊特邀王竹立先生撰写的《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给出了思路和办法:指出开展混合式学习、创新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两条出路,提出将慕课向慕秀转型等四点建议。相信看过此文的读者,都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摘 要:当前,网络教育正陷入发展空间缩小的困境,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与突破口。出路之一是与学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推动智能终端进学校进课堂,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出路之二是创新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文章提出了将慕课向慕秀转型,探索网络教育的零存整取模式、淘宝模式及“微课程+ 微助教”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网络教育;在线学习;零存整取式学习;慕课;淘宝模式

一、网络时代学习的三种主要形式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今天的学习有三种主要模式:一种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里,参加以面对面教学为主的正式学习,这里统称为学校教育;一种是参加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主办的远程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在线教育,统称为网络教育;还有一种是个人或团体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自发性的非正式学习,可统称为网络学习。

学校教育是在一个物理空间里发生的教育,校园是学校教育的物理空间,教室是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这决定了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就是把老师和学生集中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开展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让大家集中注意力,营造一个集体学习的氛围。因此,学校教育大多是一群人以班级为单位在一起进行的共同学习,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则完全不同,网络学习是在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不受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也不需要与人面对面接触与交流,学习者无须集中在一处,只要有计算机或其他终端,并且与网络联通就可以了。网络学习大多是以个体而不是集体为单位开展的个别化学习;即使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团体,也是以自愿、自主为原则的。

网络教育与在线教育是两个很难明确区分的概念。在教育技术领域,网络教育似乎主要指由各级各类学校主办的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远程教育,其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以前是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现在则更多地依赖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线教育则主要指由企业和其他培训机构主办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活动。在本文中这两个词不做区分,都指一切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网络教育介于学校教育与网络学习之间,是两者结合的结果。例如由各实体学校和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种网络教育与在线课程教学等。网络教育试图将学校教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目标导向,与网络学习的自主性、个别性、个性化结合起来。由于既失去了相对固定的物理空间及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又受到网络学习的碎片化特征(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制约,网络教育的开展迄今为止并不十分成功,还处于探索、磨合阶段。

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网络学习各自的特征见图1。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二、网络教育的空间正在缩小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笔者曾打过一个比方:“今天的学校教育就像一群群岛屿,被网络学习的汪洋大海所包围,而网络教育则是围绕学校教育岛屿周边的一圈礁石与沙滩。”[1] 既然网络教育只是学校“岛屿”周边的一圈礁石与沙滩, 那么,当潮水(指网络学习)涨上来之后,礁石和沙滩就难免被淹没。

与很多人对网络教育的期望不同,近年来网络教育的空间不是拓宽了,而是变窄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第一批成立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最近纷纷缩小招生规模,甚至转型为企业,不再开展学历教育。从前这些部门是名牌高校的“摇钱树”,现在却变成名校急于与之切割的“包袱”。广播电视大学则纷纷向开放大学转型,努力探索为地方和社区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有的还与实体学校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而不再只是开展单纯的网络教学。前些年风生水起的在线教育,近年来似乎越来越无声无息了。

导致单一的网络教育生存空间缩小的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1)尽管网络教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但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师生互动困难和学分认证体系难以建立等问题,依然无法在学历教育方面与全日制学校抗衡。在社会上大学学历趋于饱和,对学历等级及含金量要求提高的大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学历越来越不受青睐,只能向非学历教育发展。 (2)非学历教育盈利途径有限,而且碎片化学习趋势更加突出,目前的网络教育机构还没有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文化,没有开发出与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尤其是那些体制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体制与观念转变方面更加困难,因此其陷入生存困境并不奇怪。

当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大学)主办的网络教育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之际,众多的在线教育企业则早已开始了各自的“突围”。其无法跟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学习竞争,只能向学校教育方向挺进,为学校提供技术、设备、教学支持服务乃至教学变革的指导。由于正式的学历教育依然是国家和社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众多的在线教育企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各级各类学校周围,希望能争得一些利益与政策的支持。服务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阶段的在线教育企业,依然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课外补课和素质拓展方面;围绕在高等院校周围的在线教育企业则集中力量向高校内部渗透与融合,而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推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进学校、进课堂。

三、移动学习成为网络教育的主要方式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2016 年7 月8 日,笔者曾经在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得手机者得天下

一位游戏公司的从业者说他们公司今年的效益不太好,现在正在尝试推手机版的游戏,让原来那款只能在电脑上玩的游戏在手机上也能玩。我不懂游戏,但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出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一切都要想方设法往手机应用上靠拢。比如微课、慕课等,我首先问的是,能不能在手机上看?我认为未来手机将取代纸和笔, 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工具。

总有人对我如此强调手机不以为然,他们说,为什么一定是手机?难道iPad 不行吗?笔记本电脑不行吗? 我说,不是不行,而是这些终端设备都比不上手机。你想想,这些东西能比手机更方便更容易携带吗?手机一般是24 小时开机,轻轻触摸一下屏幕就可以用,其他设备你会24 小时不关机吗?你能随便装在口袋里吗?我家里有3 部平板电脑,质量都不错,但除了外出时偶尔用来看电视剧,平时都不爱用。自从宽屏手机出来以后, 我就觉得iPad 的使用率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你会注意到: 我不大提自带设备进课堂,而喜欢直接提智能手机进课堂,因为学生自带设备首选什么?不还是手机吗?

在技术产品的选择上,方便实用才是王道。既然智能手机除了屏幕小点,其他方面都超过了平板电脑和笔记本,那么其他设备只能退居第二位了。何况未来手机的发展还未可估量呢,谁说一定还是今天这个样子?可不可以做得像一张纸那么薄?可不可以折叠?那时手机的屏幕还会小吗?即使那时它不叫手机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目前手机的应用有一个瓶颈,就是每出一个新功能,就要下载一个APP,这比较麻烦,而且很占内存。什么时候手机也像电脑上的Windows 系统一样,只要下载一次,大部分常用功能都具备了,那时手机应用就更是无敌于天下了!

2016 年8 月,笔者曾做过一个网络问卷调查, 参与调查的700 人中,71.6% 的人最常使用的上网工具是手机,18.9% 的人最常使用的上网工具是台式电脑,只有9.5% 的人最常使用平板电脑及其他移动设备上网。[2]与我的判断相一致,很多在线教育企业的高管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发基于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的课程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以及适合在手机端播放的移动学习资源。这些手机APP 技术日趋成熟,功能日趋强大, 具有通知、签到、直播、讨论、分组、选人、抢答、作业、投票、上传、下载、笔记、评分、自动批改、头脑风暴、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甚至还有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教与学小助手。有的平台还自带内容丰富的数字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其目的都是推动智能手机进学校、进课堂。目前这种努力在高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而在大多数中小学则受到强烈的抵制。

手机直播课堂是手机进课堂的另一种形式。视频直播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一种网络互动活动,一些学校和教师将它搬进课堂,开展手机直播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分享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通过课堂直播,社会各方面人士可以直观地了解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等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到直接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据媒体报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开小差、睡觉等现象大为减少;教师为了有更好的表现,也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手机直播课堂还有利于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介绍,他们在手机直播课堂活动中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直播自己的教学,请不在现场的专家学者进行评点与指导;名校的教师则通过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向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师传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这种做法已初见成效。

另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教学形式是线上线下混合的“双师课堂”。这种课堂实际上是直播课堂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由一位名师通过视频直播自己的讲课,而在网络的另一端的实体课堂里还有一位辅导老师负责在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课堂并不都是“1+1”模式的,有时也是“1+N”模式的,即一个名师上课,同时有N 个线下实体课堂在听,每个线下实体课堂里都有一个辅导老师。高峰时可有10 万人同时在线收看。“双师课堂”最早开始运用是为了解决边远地区师资薄弱的问题。2013 年8 月,人大附中推出“双师教学”项目, 利用直播将课程输送到广西、内蒙古等地的乡村学校。此后,这种模式逐渐受到了更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如新东方泡泡少儿项目就在全国开设了五十多间支持“双师课堂”的教室;好未来也开设了二十多间“双师课堂”的教室。在新东方、好未来的引领下,高思、凹凸、快乐学习等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也纷纷涉足双师课堂。和传统的线下补习课相比,这些在线课堂比较便宜,既有线上名师授课,又兼有辅导老师的面对面答疑,综合了线上线下学习的优势,因而颇受一些经济不太宽裕的家庭欢迎。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引入,能更好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以此帮助教师产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无论是推动手机进课堂,还是开展“双师课堂” 教学,我们都可以看出清晰的主线——网络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向实体学校内发展,与学校教育发生深度融合;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为一体,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以前那种相对清晰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网络教育的空间并没有缩小,而是拓宽了。

四、网络教育必须转变观念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之所以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我们只是将传统实体课堂的教学模式简单照搬到网络上,而没有创造出一种适合网络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体就好像一个新酒瓶,但现在它装的还是旧酒,旧酒指的是已有的课、课程等教育教学形式。以前,课、课程这些东西是装在教室、课堂这个容器里的,几百年来一直比较适应;现在出现了网络这样的新容器,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装课、课程这些旧东西吗?内容与形式一定要互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作为新容器的网络,到底应该装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历史上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从旧瓶装新酒开始的, 例如当年我们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传授最新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之后向新瓶装旧酒过渡,我们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去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干的事情;最终应该走向新瓶装新酒,即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承载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实现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网络时代,我们不再总是需要专家学者按照学科分类体系为我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应该建构能满足个人兴趣和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种自发的学习和建构中,课和课程不再重要,学分和学历不再重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学校教育旨在帮助学习者建立共性化的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网络学习则有助于学习者建立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以个人兴趣和需要为核心的。所谓学科知识体系,是指由某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涉及该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以及将这些概念、理论、技能贯穿在一起的学术理念、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和思维逻辑的总和。不同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概念、理论、技能,以及理念、方法和逻辑虽各有不同,但也有某些本质上的相似或共同之处。因此,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也有某些“共通”之处。学科知识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相关专业的工作关系十分密切。要想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必须掌握它。只有这样,同一专业的从业人员才有共同的话语、共同的思维和共同的规范。

然而,在网络时代,尤其是智能时代,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需要人类完成的工作将只剩下创造性的那一部分。创造性工作要求具有个性化知识体系的人才,因此,未来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在网络教育中,是强调建立以学科为中心的共性化知识体系,还是以个人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是区别新旧学习理论,乃至新旧教育观念的试金石,是传统建构主义理论和新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分野。

五、网络教育如何创新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前文已经说过,单纯的网络教育空间正在缩小,网络教育越来越多地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那么,是否未来网络教育一词将不再存在呢?在笔者看来也未必,网络教育还有东山再起,甚至取代学校教育主流地位的机会。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创新网络教育模式。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今天应该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内容、新形式。下面介绍几个关于网络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一)慕秀:慕课的下一站

迄今为止,网络教育中最有前景的试验还是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因为无论是视频公开课还是微课,都只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在线学习资源而已,对这些资源的学习是网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如果网络教育或在线教育变成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那么在面临学校教育竞争的时候,网络教育必败无疑。网络教育中一定要有人,要有教师,要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能把人仅仅视为一种资源,资源是死的、静态的、被动的,而人是活的、动态的、主动的。然而,互动恰恰是目前网络教育的短板,在视频会议技术真正成熟之前,这个问题不容易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慕课的变种,其中较为人所知的是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即小型的、私有的在线课程,中文名常称为“私播课”。与MOOC 不同,SPOC 对入读人数和入读条件都有限制,但它仍然是开放和免费的。哈佛大学第一门SPOC 项目主持人罗伯特教授认为, MOOC 学习人数过多,使学习者参与互动的机会受限, 也很难客观公正地确定学生的学习绩效是否满足该课程学分的认证资格;而SPOC 的学习人数通常限定在几十人,最多几百人,不像MOOC 有成千上万人,所以学习活动会更加灵活高效,测试更加严谨,从而也会提高证书的可信度。还有的大学在慕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由完全自主在线学习向混合学习、翻转课堂、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转变。

笔者曾提出一个“慕秀”的新概念,建议全面升级慕课,将慕课向慕秀(MOOS)转型。[3]MOOS 是大规模网络开放分享(Massive Open Online Share)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MassiveOpen Online Show)的英文缩写。“秀”有展示、表演之意,“慕秀”就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展示、充分表现,与大众分享,并不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秀”的过程不断向前且高潮迭起。

慕秀的具体做法是,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慕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各种方式分享自己在网络上、生活中学到的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并组织开展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和探究,推动学习的持续深化。慕秀不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它有开始的时间,但没有结束的时间。在慕秀中,学习是一个不断向前流动的过程,我称之为“学习流”。教师无须在课程结束后对下一期学习者屏蔽以前学习者留下的练习、作业、作品、问题答案等资料,反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记录,作为课程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也可在任何时候离开。学习者在慕秀中的学习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有据可查。教师在慕秀中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知识提供者,而是有经验的学习者和组织者,类似于一场大规模公开表演的导演,同时也可以兼主演之一。教师无须事先掌握学习者分享的全部知识,而是以共同学习者身份,与众多网络学习者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学习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学习的资源可由网络学习者共同提供。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可在合适的阶段,根据学习者的分享成果和对学习主题所做出的贡献,根据一定的标准,组织公开的评审,挑选出其中优秀的学习者颁发学习证书,乃至授予相应学位。也就是说慕秀有共同的学习主题,但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公认的评审过程与评审标准(有点类似于研究生的课程答辩),但没有标准化的测评与考试。

要将慕课升级为慕秀,还必须对现有的慕课平台进行更新,应该更突出平台的分享功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大的个人展示与交流空间。慕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慕课每次轮回单调重复、内容缺乏深度、更新太慢、学习者被迫学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有可能出现后来的学习者抄袭前面的学习者的作业或作品、学习认证困难等问题,但同样需要解决如何保证经费持续投入、教师能否得到政策方面的支持、如何有效组织与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等问题。

2017 年9 月20 日,超星集团公司发起的“第一届全国共读活动”,就具有了慕秀的基本特征。这次活动以超星学习通为学习平台,通过手机在线学习,完成大家一起共读一本书活动。超星公司一共遴选了10 位领读人,每人负责领读一本书。笔者也是领读人之一, 负责领读笔者的《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一书。这本书一共分为十五讲,以课堂里师生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创新思维的方方面面,还附有课后阅读与课后练习。每隔两天我就在学习通共读群里发布我的每讲领读内容,活动组织人则负责发布每一讲的主要阅读内容(从书中摘录的每一讲文字),并组织各种相关讨论与练习活动。加入共读群的网友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可以获得超星公司提供的奖金和奖品。学习内容以我的书为主线,但不限于书里的内容。除了发布每讲重点和要点介绍音频,我还经常提供一些补充的学习内容与材料,布置一些练习和任务;组织者也经常发布补充材料、组织话题讨论、实施各种活动;学习者则通过参与活动和讨论、展示个人作业作品、发表读书心得等来获取大家的点赞,获得点赞最多的学习者可被评为“采蜜小能手”而获得组织者的奖励。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开放的,大家在一个时间段里共同学习同一个主题,领读人只是作为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习者可以自由进出各个共读群,按照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相关的内容。活动持续一个多月,最后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评出优秀学员并颁奖。

从笔者的参与式观察来看,这种活动与慕秀理念非常一致,只要把读书换成看教师的慕课视频,并不断组织下去就可以了。共读可视为慕秀的一种特殊类型。

(二)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是笔者在2013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4]所谓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就是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微课程+ 微作业+ 微测验+ 微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新模式。对于原有的课程体系,可择其要点拆分为一系列时间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微课,制成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选择与学习。微课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点击播放。每个微课后附有微作业和微测验,可让学生在线完成和提交。完成微作业并通过微测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微学分,当学分积累到一定总数时,即可以获得参加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或作品报告的资格,学分、考试、论文、作品均符合要求后即可毕业并获得证书。学习微课谓“零存”,通过最终考试、答辩获得毕业资格谓“整取”,如图2 所示。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微课的种类有以下几种:(1)讲授式微课。教师以一个小知识点为单元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这类微课宜选择重点和难点内容。(2)问题解答式微课。针对网络学习中学员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答疑式讲解。(3)讨论式微课。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组织师生进行小规模讨论,并制作成微课。(4)活动性微课。一些小实验、小活动也可录制成微课,供无法到现场的学员学习。(5)关联式微课。这类微课主要针对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知识进行关联式讲解,重点介绍各相关微课之间的联系与脉络。(6)作业式微课。学员可自行制作完成作业和练习的微视频供大家互评和老师点评。

为了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规定哪些微课属于必修微课,哪些属于选修微课。必修微课与选修微课应该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又能保证学习的灵活性,允许学习者根据个人兴趣与工作需要,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

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有以下几大好处:(1)让学习者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2)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3)方便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灵活机动的管理。(4)减少教师辅导与答疑的工作量。(5)改进网络教育质量,减少辍学率,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三)网络教育的“淘宝模式”

慕课,或者说网络开放课程,要想有生命力,必须向淘宝学习,必须建立慕课的“淘宝模式”。不妨设想: 未来的慕课都在一个或几个统一的、基于互联网的大平台上,是由一系列的微课构成的。平台首页按照各种细致分类密密麻麻布满各自以小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课”,同一类的微课可以由多个“供应商”——教师来提供。点击学习者评价,就可以看到以往的学习者对这个教师的微课的各种真实的评价,有好评,也有差评,任读者自己判断。一个教师可以自己或联合其他教师在慕课平台上申请开设系列微课,不需要单位许可。学习者学习每一个微课是需要付费的。如果你觉得这个老师的课讲得好,是你感兴趣或需要的,你可以进他的“店”跟着他进行系统学习。教师靠口碑和学习者人数(薄利多销原则)赚取其脑力劳动的报酬。平台开发商和运营商则以收取管理费和广告费赚钱。管理者应该对开设慕课的教师进行资质审查,并向学习者提供有关教师的相关资料与评价,对平台的学习环境进行日常维护与更新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 就是采用的淘宝模式,只不过上面的课程不是视频形式而是音频形式。自2013 年3 月手机客户端上线以来, 其手机用户规模已突破8000 万,成为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

(四)“微课程+ 微助教”模式

2016 年暑假,笔者和家人决定到黄山度假。我们选择的是自助游、深度游方式,但我发现,在“互联 网+”时代,旅游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不说互联网订房订票带来的方便,这些很多人早已熟知。单说说导游吧,笔者原以为我们这次的自助游跟旅行社和导游之间不会发生什么瓜葛。没想到,我们通过携程网在黄山上订了一间房后,携程网就给我们推荐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说能随时给我们的旅行提供信息与帮助。

关注后发现进入了一个群,这个群里都是同一个时间来黄山旅游的人,还有一个“微领队”和“微导游”。“微领队”负责发布各种黄山旅游的即时信息,包括天气、折扣等方面的信息。“微导游”负责解答游客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帮助他们订房订车订票、拼团拼车等,提供各种便利。游客们也在群里分享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这种“互联网+ 导游”模式既不像以前跟团游那样,必须大家步调一致,缺乏个性化,又避免了自助游的孤独, 以及遇到困难时的无助,你可以随时随地加入某一个临时组成的小团体,又可以自由退出,还可以享受门票、车费等优惠,节省旅行成本,非常人性化。

这次经历使笔者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就是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时代,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如此?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即使教师为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做得再多再细,学生们也不一定买账。因为老师们想的和做的,并不一定是学生们想学的或想要的。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帮助,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比如,我们能不能像“微领队”“微导游”一样, 提供“微导师”“微助教”这类的服务,给处于不同学习阶段、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这类“微导师”“微助教”不一定需要跟同学们见面,而是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平台进行互动与交流。如果说传统的班级教学制跟过去的组团旅游相似,要求全体一致齐步走,那么未来的教学是否可以像前面介绍的“互联网+ 导游”一样,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目标、方向、步骤、进度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能够随时获得老师和同伴们的一对一帮助?

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开设很多微课程系列,主讲老师负责微课程讲解与制作,每个微课程都有一个微信群,群里有一个“微助教”担任群主角色,负责为学习这个微课程的同学答疑解惑、提供信息与帮助,如图3所示。学习者可以自选内容、自选路径、自选进度、自由进出任一微课程群,如图4 所示。他需要帮助时, 可向“微助教”和群里的同学提出请求。每个群都有各自讨论的问题和分享的信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不再像在班级教学中那样缺乏个性、大家齐步走,也不像个人自学那样孤独无助,他们到哪里都能遇到同伴和老师,既可以寻求帮助,也可以帮助他人。

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

这要求有一个庞大的师资队伍。担任“微助教” 的人不是只限于学校里的正式教师,只要在某个学习领域有经验的人,经过一定的资格认证都可以担任。包括校外的行业专家和校内的研究生与高年级学生。可通过网络招聘愿意担任微助教的志愿者,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回答一些常规性问题;主讲教师也可以采用分答系统有偿回答一些特别的和复杂的问题。当然,这种理想的网络教育模式能否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

[2] 王竹立. 碎片化学习问卷调查分析报告[EB/OL].(2016-08- 01)[2017-11-23].­4c090102wiy3.html.

[3] 王竹立. 慕秀:慕课的下一站?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7-8):96-98.

[4] 王竹立. 微课:课堂,还是网络? [J]. 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 16-18.

作者简介:

王竹立(1963— ),男,湖南长沙人,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者,著有《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学习与创新:互联网时代如何做教师》等,主要从事网络时代学习、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