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文化技术,在田里土里都有用!”

时间:2018-09-19 18:12

来源:作者:点击:

通讯员 李让恒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教育扶贫才是真正断穷根的扶贫,不止我们一家,我们龙溪村的人,都享了教育的福了。”说这话的是湖南宜章县里田乡龙溪村养牛专业户李香集、邓世凤夫妇,他们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在郴州市教育局扶贫工作队帮扶下,他们家养殖黄牛193头、山羊240多头,成了市里、省里的养殖示范户,彻底断了穷根。

李香集一家是龙溪村脱贫的一个缩影。这个有4000多人口的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贫困人口1020人,超过了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在工作队帮扶下,今年,该村脱贫的总户数、总人口都超过了贫困人口的70%,明年全村可提前一年全部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增加收入1500多元。

“我们的优势在教育,要用职业教育打造扶贫工作3.0版。”扶贫工作队队长黄爱平说,“前年,我们仨去上海,联系到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这两所学校承诺每年为郴州培养300名左右中职学生。去年首批郴州全市送培了203人,今年420人,我们龙溪村两年就送培80人。”

如今,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能去上海上中职,学校条件一流不用说,上海方面还给每个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报销一次往返路费,有半数学生每年还可拿千元左右奖学金。郴州方面也给每个学生每年3000元补助。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工资每月不少于4000元。毕业后包就业,除包住公寓和工作餐以外,每月保底工资6000元。“这样,‘培养一个,致富一家’的目标,完全可实现。”黄爱平说。

更重要的是,在该村,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普及了每家每户,全村中、青年有470多人先后参加了各种职业技术培训,而且收到了“学一门技术就有一项致富门路就真正致富一家”的效果。

2006年,李香集、邓世凤夫妇东挪西借凑了26万元,到山东省买回46头黄牛,不承想只一年便死掉了一多半。但龙溪山多草茂,是个养牛的好地方,他们夫妇养牛致富梦一直未灭。2015年,郴州市教育局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后,郴州市理工职业学校畜牧专业的教师对点作技术保障,又点燃了他们的这个梦。当年,他们便在本县栗源村购进了20多头黄牛,再也没出过大事故。

李香集、邓世凤的养牛产业还带富了上百户群众。村支书李敬明给记者算了3笔账:一是他们与117户贫困户签了委托养殖协定,这些户委托李香集养一头牛或3只羊,收益30%归委托户,委托户只赚不赔,一年至少有上千元收益;二是21户贫困户种植牧草236亩,每亩可收5000斤以上,每斤牧草1角钱,一亩500多元,也是一笔大收益;三是一般有10多人在李香集家打工,忙时有20多人,这些人每天工资80元左右。这样就出现了“能人一户、致富百家”的喜人景象。

“沾上教育就脱贫,沾上教育就致富。”村民周昭根、周昭用上了蔬菜种植培训班,就承包了100亩蔬菜种植,过去菜薹一年只收4批,现在可以收5批。“神了,文化技术,在田里土里都有用,穷日子终于到头了。”周昭用说。

桅子村与龙溪村相邻,看着龙溪村教育扶贫的变化,桅子村一直暗暗跟着龙溪村走。“但总是比人家慢一拍呀,而且还怕走样。今年好了,我们村也成了这支扶贫队的面上点。村民可高兴了,敲锣打鼓接扶贫队进村。”桅子村支书张南京说。

扶贫队驻村只半年多,桅子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小学校容校貌改观了,村里有230多人参加了各项培训,今年全村105户、41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二可以脱贫。

“教育真的能断穷根,种富苗。教育工作真正到了家,扶贫工作就精准了,致富奔小康也就十拿九稳了。”张南京说。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8日第6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