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面对澳大利亚悉尼和美国檀香山的强势竞争,中国上海日前脱颖而出,获得2020年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主办权。
从2009年和2012年两次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夺冠,到英国教育大臣走进上海教育一线考察;从中英两国互派数学教师交流互访,到上海数学教材进入英国中小学生课堂……这些年,上海的数学教育一次次赢得世界关注。
“上海数学教育的成绩得益于持续多年推进课改,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评价改进、教研支持等方面探索出科学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整体推行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可以说,上海为世界贡献了来自中国本土的教育智慧。”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说。
上海数学教育赢得世界瞩目
曾几何时,一些人在教育、科技等领域言必称西方,却对身边的创新和经验认识不足。近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上海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异彩纷呈,引得西方国家频频投来赞许的目光。
上海学生连续参加2009年和2012年PISA测试,两次数学素养成绩在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一。特别是在以数学素养为主项的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数学素养测试框架中的内容、过程和情境三个维度的分项上成绩皆居首位。
PISA测试成绩揭晓后,英国、美国、南非、加拿大等国家教育官员和专家先后到访上海交流。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到访上海后,在《纽约时报》撰文《上海的秘密》,向世界介绍上海教育的成功经验。
2014年至今,英国教育部邀请8批上海初中、小学数学教师赴英国执教,同时派英国数学教师到上海接受培训,两国100多所学校547名教师参加教学交流活动。英国将上海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总结为“掌握数学模式”,在国内推广,向本国8000所学校推荐使用上海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在学区内建立教研机构,大力借鉴“上海经验”。
上海数学教改有何诀窍?
“20年来,如果说上海数学教学实践有条一以贯之的主线,那就是从199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二期课改。上海由此弄明白了数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根本问题,课程、教学、评价、教研形成合力,走出一条数学教育特色之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说。
“学什么”,就是正确认识数学“基础”的问题。数学素养形成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基础”,才能妥善化解学习内容与数学课时总量间的矛盾,厘清重视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如何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兼顾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并最终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如何推进从追求学习成绩向追求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改革?这一系列“怎么学”的问题,指向了教学方式范畴中的组织方式、认知方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改进。
2016年,上海市教委受教育部委托,全面总结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一系列交流研讨会相继召开,上海数学教育改革提炼了4组基本经验:课程理念方面,理念引领改革,彰显教学本质和育人价值;课程实施方面,聚焦课堂教学,重视基础,加强应用,在“规范”和“创新”的循环中持续改进教学;评价改进方面,转变评价观念,推进基于标准的绿色评价,发挥评价导向功能;教研支持方面,推进教研转型,发挥教研系统对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作用。
抓关键环节,课程、教学、评价协同推进
上海开展数学课程改革,在时间上看,有一个分阶段实施的过程,每个阶段则分别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既抓住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又协同推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
1997年,上海市教委发布《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为上海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考框架和行动策略。1998年,伴随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启动,数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也同步开展。
第一步确定的是课程标准和教材。2004年,上海完成研制并颁布《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
新教材力图在内容的选取、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育人价值。如探索“学情、学法相一致”的内容统整,“高观点、低起点”的内容组织,体现数学应用的问题情境设计和探究实践活动等。
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刘达看来,上海的数学教材注重数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通过应用加强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比如,方程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教材的相关内容从初中前移到小学,结合应用开始教学。又如,向量概念在物理学习中很有用,教材将向量初步的学习从高中前移至初中,让学生及早形成数形一体的向量思想,这种前置在兄弟省份的教材中是没有的。”刘达说。
教材有了,第二步就是付诸教学实践。上海首先在60所学校开展新数学教材试点,随后于2008年全面铺开新教材,历经不断完善,一直使用到今天。
数学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构建起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认识。上海重视“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等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强调数学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设计阅读、观察、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数学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上海从“学习结果”的视角,编制各学段的《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帮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基础”与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根据学情实际用好新教材,落实课程标准。
计算器能不能引入数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上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倡数字化数学活动,这样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不少专题研究与实践内容。
数学教育的第三个关键步骤是评价。针对以往数学学业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纸笔轻活动等状况,上海开展兼顾过程与结果、质量与公平的数学评价改革。近10年,借鉴PISA测试方法,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项目等研究和实践,已逐步形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这样,“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闭环,确保上海数学的课程与教学易操作、可推广,富有实效。
开展市区校三级教研,汇聚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
如果说对于“课程—教学—评价”的闭环还需有一项坚实的支撑,那就是教研。上海重视开展市、区、校三级教研活动,尽力创造机会让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带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徐淀芳说,数学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依靠的就是三级教研机制产生的合力,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教法分析、课题或项目研究等,已成为市区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从2009年起,上海还对项目研究和主题教研展开了探索。
在数学课程推广期,上海以资源和经验分享为抓手,采用“以点带面、区域实施”的教研策略,市区校教研部门以专题讲座、观课活动、展示交流为主要教研形式,直面问题,探讨方法,分享经验。
在数学课程深化期,上海更多采用“主体化、系列化、实证化”教研策略,将教学实施中的关键问题,转化为合作攻坚的项目或者课题,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实现对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突破。
这些年,上海中小学数学教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如2012年的“数学阅读”、2013年的“数学交流与表达”、2014年的“数学课堂对话”、2015年的“深化学科育人实践”等。通过这些教研主题,市区校形成了研究合力和教研话语体系,并逐渐形成“用实证支持教研”的意识。
在刘达看来,上海的数学教研正在发生深层次的转型,教研员的角色不再像以往一样对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指点”,而是慢慢转变为组织者,以专项研究为抓手,把更多教研员、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按不同类型和层次以团队的形式聚集起来,彼此激发,互相合作,形成经验,然后依靠团队来实现更有效的推广。
例如,上海有个“五区五校初中数学教研联合体”,团队成员包括市初中数学教研中心组、区的数学教研员、学校的领导和数学教研组成员等,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研讨活动。
联合体今年上半年的活动主题为“定理教学”,开展七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听评课活动,进行关于单元设计、类比推理、情境引入等方面的微报告交流,还运用移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交流和评价,实现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中数学教研员徐颖对此感受颇深:“轮流做东举办教研展示活动,既是总结提炼的过程,也是成果分享的过程,不仅教师们争着参加,从中受益,而且对各区教研员也是一种激励。”
“各级教研员和老师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大家乐意参与项目研究和教学分享。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并研究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难点与共性问题,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刘达说。
短评
坚持教育自信办好中国特色现代教育
从PISA测试夺冠到上海数学教材走进英国中小学课堂,上海的数学教育一次次赢得了世界瞩目。这背后,是上海坚持20年的数学教学课改,是中国立足本土整体推进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教育人坚持教育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朝着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不断迈进。
曾经,我们的教育一穷二白,先后学习日本、欧美、苏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今天,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教育奇迹。上海数学教育风靡英国小学,是中国教育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从模仿外国模式、学习外国理论、翻译外国教科书,走向了自主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并迈出了为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智慧的有力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世界各国的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把握住教育变革契机,谁就有可能真正地建设属于未来的教育。上海数学教育的经验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告诉我们,我们有坚定教育自信的底气,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偏概全、妄自菲薄。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深厚的教育思想,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照搬别国经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探索出更多符合国情的教育方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