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小朋友认真观看“穿越时空感知生命”画展。
大洋网讯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难以避免经历亲友逝世,自己也会走向生命的终点,应该如何看待生死?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名广东团代表联名提出建议,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国民忌讳“谈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乏对生命的了解和思考,建议把生命教育的课程纳入学校和社区教育系统。
广州对生命教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兴华街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有社工机构进行生命教育项目,为社区孤寡老人寻找珍贵印记,拍摄生命故事影像;对社区青少年推出生命历程体验馆,老人做“生命引导师”带青少年模拟体验老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生命教育也开始进驻广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采取不同的生命引导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
各阶段教育体系贯穿生命教育课程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明生等38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在生命教育上有所缺失,较少直面“死亡”话题,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
明生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珍惜人生。“我们国家的生命教育开展得较晚,现在人们还是忌讳谈死亡,不能坦然面对这个生命必经的历程。”
明生说,应该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国民教育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代表们建议,要建立贯穿国民教育各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分层次普及和阐释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代表们进一步建议,国家教育部门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生命教育普及读物,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增强国民爱生、护生、觉悟生命和提升生命境界的能力。
除了学校教育中的常规生命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互联网传播等多元方式举办各种丰富生动的生命教育专题或讲座,面向社会大众普及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慈悲生命、觉悟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进社区
针对青少年和老人开展教育和引导
今年72岁的钟姨是兴华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生命引导师”,她和其他11名生命导师一起,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生命历程体验馆引导青少年孩子体验老年人的生命历程。“我们会用沙袋、铁块做成特殊的‘老人体验衣’,让体验的青少年穿上这些装备,模拟老人一天的生活作息,包括起床、洗漱、吃早餐、理疗、出行等,然后再开座谈会交流心得。”钟姨说,她自己有类风湿,双腿行动很不便,觉得引导青少年深入体验老年人的不易,很有意义。
“不少大学生来体验过,交流时都流下了眼泪,想起家中去世的长辈,体验到原来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有很多不便,领悟到当时应该更孝顺和帮助老人。”钟姨说。
兴华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出的生命教育项目从去年4月1日启动至今已有一年,除了生命历程体验营,还专门为社区的老人记录和拍摄生命故事。负责生命教育的社工组织社区的年轻人,对老人的生平进行采访,整理形成文字或视频资料,记录老人的生命故事。在采访中,老人将过往人生的点滴,娓娓道来,与大家一同回忆、一同细品,分享生命中的甜酸苦辣,感悟生命的精彩和绽放。
广州校园里的生命教育
幼儿园:养植物让孩子认识生死循环
记者了解到,广州许多幼儿园都很注重生命教育,针对幼儿的特点,生命教育更多着眼于“生”,对于“死”,采取的是不回避但也不刻意提起的态度。
广州市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园长周敏贤表示,幼儿园的孩子问得更多的是“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于是,老师们会借此机会,告诉他们生命的来之不易。“我们会在妇女节这天,对孩子进行感恩母亲的教育。我们会告诉孩子母亲十月怀胎,很不容易才生下了你们。母亲给了你们生命,你们要珍惜。”周敏贤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幼儿园还会让孩子们养一盆植物,让孩子们感受花开花落,草荣草枯,让他们逐渐认识到生命的过程,知道植物有枯荣、人也有生死。到了清明节,老师们也会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祭奠先人的日子。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父母来自曾祖父母。生命就是一个循环,老人逝去、婴儿出生,祖祖辈辈,总会有源。
小学:发现每个生命的独特性
新港小学校长温丽珍表示,到小学阶段,孩子们对“生”与“死”有了更清晰认识。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都会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例如通过讲述先烈的故事,告诉孩子什么叫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教育他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珍惜自己的生命。”番禺区市桥东城小学,则在上个学期举行了一次主题为“爱自己、爱生命”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观察鸡蛋,发现每个鸡蛋的独特性和生命的独一无二;接着孩子们在鸡蛋上描绘生命美好的模样。最后,在“怒放的生命”的歌声中,孩子们用力吹起手中的气球,感受生命的勇气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换的,学会敬畏和欣赏生命。“有一些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出席亲友的葬礼,我们认为这种回避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其实只要这个过程中父母一直陪伴,孩子都不会产生恐慌情绪,还会更真切地意识到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每年家长回乡扫墓,建议也能带上孩子,让他们通过这样的仪式慎终追远,懂得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体味责任、礼仪和感恩。”温丽珍说。
中学: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内心
中学阶段,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走极端,生命教育便显得更加重要。天河中学本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珍惜生命,与变同行”。讲课的杨阳老师从电影《无问西东》的金句开始,通过投票征集学生意见、戏剧还原被骗女学生自杀的心路历程、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内心,学会应对变化的世界。
杨阳老师说:“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学会保护身体并不难,最难的是要学会保护心灵以免产生自残行为。”杨阳老师告诉记者,天河中学书院班112名学生投票的结果显示,最让他们内心冲击最大的变化的前三位依次是:高考前最重要的模拟考失利、父母离婚以及攒了很久的钱被骗。
鉴于被骗对中学生心灵冲击如此之大,杨阳老师马上引入此前“考上大学却被电信诈骗,一名女生跳海自尽”的新闻让学生探讨,通过戏剧方式让学生进入到人自杀前的内心世界。老师让几名学生上台,手扶着戏剧中即将跳楼的女生,一起通过戏剧来还原自杀者的心路历程。杨老师一边邀请学生上台与当事人谈判,一边开放电脑讨论区,让学生们在平板上各抒己见。得到了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后,杨阳老师立刻引入“积极应变自助四部曲”,告诉学生们当自己碰到困难时,可以采用同理自身、看见资源、转危为机、接纳前行等四种方法自助解决,不要轻言放弃。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卢文洁、刘晓星 通讯员印锐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