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新华社合肥11月12日电 题:中科大建校60年:“科教报国”攀高峰
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周畅
中科大的创立,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60年来,该校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单分子化学等多个科研领域成为世界一流,以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个“100%自选专业”等引领高教改革之先,本科毕业生创造“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的全国高校最高比例。
这所新中国创立的大学何以迅速崛起?科大人说,“红专并进、科教报国”是激励一代代师生勇攀科教高峰的精神血脉和动力之源。
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诞生:做红色科学家,攀科学高峰
1958年9月20日,中科大在北京创立。开学典礼上,聂荣臻副总理指出中科大是一所“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校长郭沫若提出“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
“新”在何处?新在培养目标、育才理念、办学模式,学校41个专业全部围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的都是急需、薄弱、空白领域,体现出基础、交叉、尖端特征。
功课“重、紧、深”,学生勤奋刻苦,是科大的另一特色。
为什么要拼命学?“做红色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已成为一代代中科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奋发苦读是必然。
1960级校友、中科院院士施蕴渝回忆,时任外交部长陈毅来校作报告,“他说,你们都是科技大学的学生,只有把科技搞好了,国家富强了,我作为外交部长说话才硬!”
立大志、师大家、做大事,60年来中科大培养出一大批栋梁之才,73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32人成为科技将军。国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有11位是校友。
改革开放后,中科大率先建立中国高校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出新中国首批博士。
“墨子号”量子卫星、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干线、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铁基超导、智能语音……新世纪以来,中科大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入选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2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8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居全国高校第一。
风雨砥砺化为报国大爱:“我们渴望祖国强盛”
60年发展史,中科大也曾面临生死存亡之危。
1969年,因国内外局势紧张,中央指示一批在京高校外迁。中科大辗转多地后南迁合肥,但师资、设备流失大半,到1972年只剩教授、副教授十余人。
学校还要不要办下去?在极其困顿的情况下,留守师生信念不灭,二次创业,磨砺出宝贵的“南迁精神”。
学校成立砖瓦厂,师生自己挖土、烧砖、建房。时年已六十多岁的学部委员钱临照先生重登讲台,学校白手起家重建实验室,到1976年恢复科研项目近400项。
胸怀祖国,牢记使命,自强不息。中科大没有沉沦、解体,反而在新环境中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978年,中科大创办全国第一个少年班。40年间,4100多名少年大学生毕业,90%以上成为硕博士,5人当选院士,三分之一以上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级人才,成功探索出一条特殊人才培养之路。
同在1978年,学校大胆设想:自主建造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加速器。一无经验二无设备,二十多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十几年,到1991年建成迄今唯一建在高校中的大科学工程,为全国科研服务,震惊国际学界。
“当大家看到璀璨的同步辐射光,一个个刚强的汉子都流下了热泪。”回首这段“奇迹岁月”,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多慧说:“我们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渴望祖国强盛,我们决心奋斗!”
“红专并进”点亮精神底色,新时代开启新远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中科大系”成为中坚。到目前,已有357名中科大校友以“青年千人计划”回国,约占全国10%。对于一所以“小而精”而著称的高校,如此高的成才率和归国率独步全国。
“科大人历史上曾出现3次归国潮,分别是建校之初、世纪之交和现在,科教报国的情怀,在他们身上接力传承!”中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说,这正是校训“红专并进”所赋予的精神底色。
76岁的郭光灿院士说,他理解的“红”是对国家的担当,“专”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能力。“‘红’在各个时期的含义不同,刚建校时是为‘两弹一星’做贡献,现在则是‘科技强国’‘中国梦’!”
根据新规划,中科大力争到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科大人的特点是专注、执着、求真、唯实,不跟风、有定力。”中科大校长包信和说,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精英教育、精品教学,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推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成为世界前列;针对国内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足,建设多学科融合的“新医学”;发展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工科”和“交叉学科”……
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60年。新一代科大人,正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开启新的远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