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9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习近平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网络舆论的匿名性,激发了广大网民的舆论监督的热情,调动了网民的积极性。避免了通过其他媒体进行舆论的发表通常要署名的顾虑,网络舆论带来了反腐的新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及时性,新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被迅速的传播。在网络舆论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它也有它的弊端。由于网络舆论的零门槛和匿名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因此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利用的机会,他们通过网络舆论发布一些虚假信息,从而造成社会恐慌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其次,一些网民缺乏辨别能力,不负责任的转发或者转载缺乏客观事实或者捕风捉影的信息,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更有一些网民滥用人肉搜索,导致了他人的隐私被暴露,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这些弊端带来的后果就是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虚假信息泛滥。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是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意见领袖”,设置“把关人”。网络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时,应对信息进行控制,对传播的信息要有鲜明的观点与正确的立场,对网络舆论,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引领舆论的方向。使网络监督者能正确运用网络舆论工具,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信息传播者与网络管理者,在信息传播时,要对网上的信息应进行审查,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对危害社会及公共利益的信息要进行控制或屏蔽。在不良信息扩散之前或传播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前,予以及时约束。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舆论监督的过程,其实也是网民自我教育的过程。网民在相互交流信息中提高自身素养。对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共公道德的言论,进行批评或抨击。网民通过自身教育,提高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水平与热情。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不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和言论。这样就可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社会与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教育,提高网民素质。三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共同推进舆论监督的发展。单纯的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社会监督过程中,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务川自治县委组织部 杨惠洁)
近年来,网络作为独立的信息来源已超过其他传统媒体成为社会公众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其社会公信力、社会责任承载力和主流社会对它的认可度逐步提高,网络的社会媒体主流化倾向和独立媒体地位优势日益凸显。根据中国互联网统计公司第31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手机网民达4.2亿,年增长率达18.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由2011年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引导能力,成为媒体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网络舆论的特点与趋势
由于公民报道者、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版主、网络媒体编辑、传流媒体编辑等的广泛参与,使互联网的舆论价值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趋势:一是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达3.72亿人,微博用户达3.09亿人,网民自身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或获得者,而且成为信息的源头。社会领域的许多问题,最初都是由网民在网上爆料,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热点。近几年,中纪委和监察部也将网络作为反腐的一个重要渠道。二是互联网与手机相结合更具有舆论杀伤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联姻,使得微视频、微博客、微信成为又一种新技术催生下的媒体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将文字、图片、录音甚至一段不超过半小时的视频放在网上瞬间扩大影响。2010年以来,微视频、微博、微信也成为许多政府接受监督、公布政府信息、与广大百姓进行沟通的又一个重要的平台。三是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借力放大舆论。在我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很强,但管理比较严格,而网络媒体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人气旺且受约束较少,往往成为各种舆论热点产生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相借力,会很快把一件社会新闻进一步放大,产生更大的影响。四是体制内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回复网民的关切。近两年,体制内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顺应形势要求,注重主动地设置议题,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并吸引网民参与互动,影响力不断上升。五是调整网络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激化。在网络世界里,由于匿名性的特点,网民的情绪很容易表现出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偏主题。故无论是主流网站还是非主流的论坛,都在有意地调整网络的表达形式进行疏导,防止群体激化和舆论共振问题发生。六是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网民开始从网络空间走向现实空间。以往互联网为网民提供的是一个休闲生活的虚拟空间,时下随着网络功能的拓展和网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网络不再是个虚拟的平台,网民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空间,网络逐渐成为传递实用信息、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动员工具和发酵场所,直接影响现实生活。
二、正确把握网络媒体引导的原则和方法
面对网络媒体,政府部门要正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一是把握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抢占舆论先机,避免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掌握舆论的主动性。二是坚持公开透明。公开透明的本质和灵魂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矛盾和误解的效果。三是善于发挥第三方作用。公众在危机中追求的是真实、公正。危机发生后,权威的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说的话,更让人觉得真实、公正、可信。四是强调坦诚真实。以坦诚的态度提供真实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正确对待各种批评意见,做到诚意、诚恳、诚实,不说谎话。五是注重情感抚慰。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困难,舆论、媒体、公众都处于恐惧和慌乱中,感到无助和绝望。这时最需要政府和领导及时出面,关注生命财产,进行心理安慰,做他们的主心骨。六是保持口径一致。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媒体和公众,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相关部门各说各话,表态无序、混乱,造成公众困惑、猜疑和恐慌,甚至引发新的危机。七是始终留有余地。有些新闻事件是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中的,要尊重现实,尊重过程,面对网络舆论不能把话说绝对,不能过度承诺,否则有可能陷入舆论被动。
网络媒体引导要遵循新闻规律,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沟通功能,抓住事件苗头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疏导。一是设立重点网站,加强主流声音。各级政府部门要适应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府的要求,加强重点网站、门户网站建设,并保证高质量运行,切实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二是加强论坛管理,培养意见领袖。论坛往往是民声汇集的地方,是网络舆论形成的主要发源地。意见领袖在论坛和网络社区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他的意见往往对其他网民有辐射和主导作用。所以,政府网站必须培养自己的独立评论员、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等,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引导疏导舆论;三是利用网络反馈快速引导舆论。对于在网络社区里已初步形成的一些舆论热点问题,政府网站要设置议题,及时跟帖转帖对它们进行规范和引导; 四是与传统媒体互动,实行主体化引导。网络舆论生成往往有一个与传统媒体互动的过程,使舆论逐渐生成“发酵”并对现实产生影响。相关部门要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解释,使网上舆论沿正确的方向发展;五是利用综合手段,引导非理性舆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点,使网民可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至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非理性极端言论。要综合运用各种论坛、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与网民互动来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避免舆论共振现象的产生。
三、政府与媒体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媒体时代,在方便大众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为谣言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关部门要破除谣言不攻自破、后发能制人、侥幸心理等错误观念,及时公开信息,避免谣言的扩散。一忌封锁消息。在传统媒体时代,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封锁消息可以做到,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封锁消息有时适得其反。二忌一味地否认和辟谣。面对来自媒体的批评、置疑,一味地辟谣或者否认事实的存在,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三忌使用“拖了”政策。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沉默是金”,政府可以通过不发言论来抑制一件事情被社会普遍关注,但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不闻不问只能误事。四忌反应迟缓,敷衍塞责。避免不针对具体问题的解释,或以“一切以政府部门的新闻稿为准”的托词来应对民众。五忌忽视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要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保证较好的舆论疏导效果。
孔钰钦(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