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在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中,最重要的舆情要素是环境污染和学生安全,引发强烈的集体共鸣。近年来,学生屡爆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层出不穷。两种不信任心理潜伏日久,如地火奔突,社会情绪终于火山般爆发。舆情的引爆,不过是某个导火索事件引爆了社会郁积的强烈情绪。
互联网时代,经由网络渠道的新闻爆料呈现上升趋势,但统计表明,多数重大舆情依然是由传统媒体率先爆出。央视作为传统媒体霸主,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具备为各式媒体设置新闻议程,并制造核爆般舆情的强大影响力。当网红Papi酱是否真被查封的传说还在朋友圈刷屏之际,常州已猝不及防地被央视报道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17日,在当地家长群和论坛里已经酝酿数月的外校“涉毒”猜测,经央视报道后,瞬间进入新闻议题并引爆了舆论场,成为近日国内最热的舆情事件。事件爆出后,环保部、教育部先后发声,并联合省政府派出调查组,地方压力可想而知。
这或是常州在铁本事件、“鬼城”系列报道之后,最为全国民众瞩目的一次舆情事件。在网络化的舆情时代,如何应对突如其来、迫在眉睫的舆情,不仅是常州,也是各级各地政府面临的紧迫课题。
敏感因素叠加,事件传播迅猛
我们注意到,任何重大舆情事件获得全国性关注,常常是有两个以上的敏感要素叠加而成传播双翼甚至多翼,才能够借势而起,呈现燎原之势。
在常州外校事件中,最重要的舆情要素是环境污染和学生安全,两大要素都能获得最为强烈的集体共鸣。近年来,学生屡爆安全事故,加之校园属于典型公地,校园安全始终是个隐忧。环境污染事故更是层出不穷。两种不信任心理潜伏日久,如地火奔突,如今寻到突破口,社会情绪终于火山般爆发。舆情的爆发,常常不过是某个导火索事件,引爆了社会郁积的强烈情绪,表现为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宣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情宜疏不宜堵的古训依然适用于当下。
当然,次级的敏感要素还包括化工遗毒、可疑的环评等。
信息自由博弈,真相还在路上
任何舆情事件在爆发之初,各种谣言和辟谣、正面的和反面的、官方的和民间的信息流此消彼长、相互对冲,构成了信息博弈。这种博弈是一种思想市场的自由辩论和优胜劣汰,最终将以科学和人心的尺度,逼迫真相渐渐浮现。在这次常州外校事件中,由于舆情过于激烈,信息博弈也在短时间内呈现白热化,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信息漩涡”,成为关注焦点:
学生健康问题是否确由有毒土壤引发?有调查发现,污染土地部分污染物超标近10万倍。环评报告被存在严重漏洞,学校施工时间比报告批复时间整整提前了7个月,属于未批先建。常州市政府给出的回应是:所聘请的两家公司对校园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结果均达标。常州外校也发表声明,称央视在细节上有重大漏洞。官方和家长各执一词,但显然,社会心理是站在“宁信其有”的立场上的。
在国家标准依然付之阙如情况下,土壤修复是否成功和安全,到底谁说了算?在当下,土壤修复依然是个科技攻关难题,地方政府所声称的安全,如何让人信服?此事会不会推动土壤修复更快进入公众和法治视野?
环评是否真实可信?在眼下中国,环评常常为权力和利益所挟裹,已经失去了公信力,人们有理由质问,市政府和外校出具的环评报告可信度多高?
人们还有更多的疑问,比如,全国还有多少这样的“毒校”?还有多少尚未修复的毒土壤被批为民用?如果常州外校不是“名校”,真相是否将沉入大海?等等。但是,信息博弈自然会有一个结果,加上接下来省部调查结果的公布,真相必将水落石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