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何小手
监管部门陷入舆论漩涡有很多情形,工作不到位、应对不及时等,这些都是常规情形,但最近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遭遇有些特殊。此前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国家食药监总局表示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不料最近该部门解释称,当初之所以做出“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表态,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此解释一出,假冒奶粉案的舆论热度骤升,很多评论认为,监管部门以避免民众恐慌为目的做出“符合国标”的表态并不合适。
批评者的依据是,从效果上说,这样的好心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监管者的初衷是避免民众恐慌,那么这样的做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很多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表态说冒牌奶粉符合国家标准,这意味着监管部门为产品质量背书,这恰恰会放大事件的影响,让民众脆弱的信任神经再次受到考验。一种细节可以验证这种批评,这几天,民众对冒牌奶粉案的关注热情突然高了起来,很多人再度关注奶粉安全问题。
其实有关冒牌奶粉的新闻,此前受到的舆论关注较为有限,它和以往的奶粉舆情颇不相同,假冒现象在很多产品都存在,尽管因为奶粉比较受关注,冒牌奶粉案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消费者角度看,不可能以过去那种非理性的视角去解读这样一起事件。生活中,只要去甄别就可以避免买到这些冒牌货,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日常很多消费行为中都需要多一份心,这与商品是不是国产、是不是奶粉并无关系。在监管部门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前,这个案件并未掀起舆论波澜,反而是监管部门过度解读,对奶粉话题可能过于敏感,选择了谨慎的应对策略。结果是,好心反而做了坏事,很多人不认可这种做法。
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突然事件时越来越在意舆论影响,因为网络加速了信息流动,官方的表态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民众会受到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的影响,而一个官方消息公布后,舆论的解读可能会偏离消息的真实内涵,所以很多政府部门都会跟踪舆论的表现而做出应对,及时澄清事实,纠正那些错误的解读。
从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角度看,对于此前的表态,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舆情应对策略,即先评估舆论的反应,根据大众心理完善信息公开预案。其缺陷在于忽视了事件的核心信息,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按摩,建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安全感,心理按摩可能是必要的,只是需要讨论的是,这种策略该采取何种方式执行,它在整个事件应对中又处于何种位置。显然心理按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若喧宾夺主,结果可能就要背离初衷。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