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导 语 南方洪灾让人忧心,由洪灾引发的一波波舆论争议也不断刷爆朋友圈,洪水泛滥成灾,争议引发的口水也制造了很多舆情。梳理一下,至今起码已有八大舆情。
1对武汉130亿的追问首先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是武汉。有网友翻出了三年前当地媒体的一篇报道:《江城投资130亿告别“看海” 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追问:其一,为何投了这么多钱还在“看海”;其二,130亿花到哪里去了?
有媒体反驳称:这次雨量很大,超过22个东湖;《投资130亿告别“看海” 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是标题党;江都满了,水往哪里排;相比过去已有很大改善,武汉人能感受到,外地人看不到。武汉也有官员在朋友圈中愤怒地批评外地专家不懂实情,语言比较激烈,被截屏后引发次生舆情。
武汉官方后来开发布会回应舆论质疑,用三个原因解释为何依然“看海”:地势低、气候糟、排水系统标准偏低。这一回应被网友批评为怪天、怪历史、怪经济,就是没有怪自己。
武汉、长沙、南京同发生洪涝灾害,为何舆论盯住武汉?可能有几个原因:其一,武汉灾情比其他地方严重,而且几乎年年被淹;其二,武汉比较高调,作出的承诺被舆论抓住不放;其三,雨量确实很大,但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过武汉官方没有及时正面回应舆论质疑,甚至有官员对舆论批评表现出了强硬的抗拒态度,让不满持续发酵。
2战士吃馒头这几天,抗洪中一张战士“吃馒头”的照片引发网友追问:总说我们的后勤保障能力强大,为何只有馒头?
随后@央广军事发出了战士后勤保障的场景,有菜有肉有盒饭。@中国之声解释说,吃馒头是事实,丰富的后勤保障也是事实。@军报记者发文称,我们心急如焚,争分夺秒,哪有更多的时间来吃饭?我们都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所以我们腾不出更多的人手、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做丰富的饭菜。
网友要反思对吃馒头的误解,需要尊重事实和专业,不要根据一两张照片妄下判断,另一方面对宣传者也是一种提醒,不要刻意去渲染艰苦和悲情,而要尽可能呈现全貌。
3沙袋与神器馒头引发舆情,沙袋也成了焦点。有人发图片称扛沙袋抗洪弱爆了,看看人家德国多先进,整齐划一、现代化的“防洪神器”挡住了洪水。
新华社新媒体很快发掘到这一微博舆情并作了调查,用长文进行了回应,神器并不神:其一,造价昂贵,不实用;其二,不合中国长江抗洪的现实国情;其三,你只看到了这张图片,而没有看到另一张图片,神器漏水了,防不住洪,最后还是得靠沙袋。此文一出,“防洪神器”的话题就没人提了。
这一回合中让人看到了主流媒体的引导力,迅速发掘舆情,迅速进行调查并引导,澄清谬误。随着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场上的活跃,很多公共议题中的主流声音越来越强大,偏见和谬误越来越多的受到阻击。这也提醒公众,不要迷信发达国家,不要总是自贬自黑自我矮化,客观理性地看待,尊重事实作判断。
4质疑南京官员作秀南京发生内涝,网上一张照片引发热议:一名穿白色上衣的女士坐在皮划艇上,艇中一身着黑色衣服的女性疑似正为其拍照,而多名身着特警制服的人员在水中扶着皮划艇,艇上有“南京玄武”字样。有网友指出该场景疑为5日南京市及玄武区部分官员在查看抗涝工作,“摆拍”的女性是玄武区委常委、副区长苏郑。
官方回应称这是误解,不是摆拍,同行者是在拍水情,冲锋艇不是专送领导的,而是运送居民和用于水情查看的。南京相关部门在这个舆情的处理上很值得学习。其一,回应很及时,没有躲闪,舆情发生后先简单回应,晚上长微博详细回应;其二,态度很诚恳,并没有指责网友和媒体,而是理解地称这是“误解”;其三,回应很详细,有图有文字,从各方面作了解释,在事实和逻辑上都比较有说服力。
5调侃“看海”引争议每一次灾难都会引发对调侃的争议,这一次也是。比如说“看海”“‘长沙号’航母”……有媒体刊发评论认为,这些“看洋相”“说怪话”,“为黑而黑”,是对灾区群众的伤害,但也有不少网民认为,大家的“看海”调侃,是对城市防涝能力不足的一种批评,“总不能不让说话吧”。
怎么看待这种调侃,一方面应有同情心和悲悯心,另一方面不要过度敏感和上纲上线。中青报的一篇题为《水灾中的“怪话”是反讽还是轻佻》评论比较客观和理性:严肃的肯定,严肃的批评;还是戏谑地肯定,戏谑地批评,不应该完全对立起来。反讽,还是轻佻,取决于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去倾听,去理解;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上,去寻求有益的改进,真正实现“多难兴邦”。
6救灾与批评的冲突灾难当前,有媒体进行反思和追责时,会出现这样的争议:救灾如火如荼,你还在这里说三道四、批这批那,这是干扰救灾。面对南方洪灾,也出现了这种争论。
其实很多问题是不冲突的,不要人为地对立起来。人们痛惜洪灾带来的伤害,但不能妨碍人们去追问130亿是怎么花的。人们赞美解放军战士的英雄救灾,但并不妨碍批评城市建设中暴露的问题。人们共同去抗击天灾,但并不妨碍去追问天灾之下可能的人祸。救灾、反思、问责这些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灾难当前,多点凝聚共识,不要在话语霸权和过度敏感中去想像敌人和制造靶子,把自己不爱听的声音都描述成对救灾的干扰。
7三峡大坝的争议一发生洪灾、内涝或干旱,三峡大坝都会被拿出来说事儿。这次也是如此。对于三峡大坝这样一个大工程的评价,应该有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应该是长时段的,专业的,尊重科学的。
专业与大众间的争议也在继续,对于“百年一遇”“15个东湖”之类的理解,公众直观与科学判断存在一些差距,需要更多既尊重科学又比较通俗的科普解释。专业人士在微博微信中的活跃,在科普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8媒体反应引舆情灾难或灾害当前,媒体的表现也会成为舆论关注中心。在今年的暴雨侵袭中,安徽省多地受灾,损失惨重。有网友表示,当地卫视不关注不报道省内灾情,还在播放娱乐闯关节目《男生女生向前冲》。
其实媒体在报道灾情上是很尽力的,新媒体的报道尤其抢眼。地方媒体也在全力投入报道,成为抗洪救灾的重要部分。一篇《你们说新闻已死、记者沦陷,为什么他们还在奔向灾难第一线》见证了媒体的使命感。
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