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地方政府舆情动态管理

时间:2016-07-29 15:47

来源:作者:点击:


    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下,应急管理内涵已突破传统,外延也有很大扩展。舆情生态格局不断发生边缘性突破,呈现“政治—社会—技术”三方力量的动态博弈特征。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舆情风险的管控以“横到边、纵到底”策略,渗透每一个角落与场域。网站主导内容的时代已经改变,来自普通网友和移动端的舆情形成强大快捷的社群舆情,集中与分散结合,偶发与群起结合,多    方主体共同引导。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和技术部门的沟通机制,全面关注事件传播中裹挟的舆情暗流,跟进网络直播等层出不穷的新传播手段与集散规律。以下总括为“六点、三思维”供参考。

六个点

1即兴式新触点
    碎片化内容和即兴式直播是舆情传播潮流。
    比如现在的网红直播、草根视频,动辄点击量10万+,更取得了估值数亿的商业效应。
    在意见领袖的带领、自我表现和从众心理驱使下,往往来不及形成统一的意见表达,即兴化的公共意见呈现出多种形式,新的碎片化信息迅速覆盖前面热点舆情。网红、意见领袖藉网民之力,引发大批粉丝发言,议程设置能力较强。
    地方政府应该把握舆情形成新规律与全新触点,同步升级传播方式。仅“快速回应”已不是第一诉求,还需把握分寸节奏、满足各方关注兴趣。有的“高大上”的东西极少人看,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亲和的、接地气的表达形式,以网人网语、潮人潮语提升流行度与传播量,提升官民舆情互动效果。

2刷屏式新节点
    碎片化传播带来受众消费信息的碎片化,形成新的舆情生发点,甚至刷屏式新节点。
    现在舆情扩散峰值在晚间和早间:睡觉前,起床前,尤其晚间22点到24点之间,这段时间,跟涉外舆情尤其国际时差交叉段有所关联。阶段性涨落的半衰期一周左右,当然也有特例,比如说舆情的持续关注者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样峰值可能就不受时间限制了,比如雷洋案,事件延绵起伏,长时间没有完全消退。
    因此,节点管理执行需要精准化,根据行业特点及舆情环境走向,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周节点管理。

3舆情监测盲点
    知乎、网络电台、AB站弹幕、网络直播、表情包、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如印象笔记等)等已然兴起,其影响力不容低估。地方政府要跟上这个变化趋势,做出政策调整。
    除了微博和微信平台之外,短视频会是下一个舆情多发的领域,这对舆情把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联动运营机构,在法律允许范畴内搜集真正的大数据样本,而不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与盲点。

4标签化兴奋点
    标签化是现在一种重要的舆情现象,将人或物归入某一类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进行判断和分析,是感性和情绪化的表现。
    网络新标签“地图炮”;城管形象定格骄扬跋扈;如家事件中“旁观人群冷漠”“警方不作为”“单身女性”等标签;更不用说归因逻辑下政府陷入“塔西佗”恶性循环……这种标签化的判断标准不一定理智,但在网络舆情中很可能成为主场声音。
    特别是有利益集团参与“绑架民意”的舆情生态乱象,爆料人对于“标签”的熟练掌握,瞬间引爆舆情发酵,刺激网络热度。如何正确引导标签化舆论向着正面和真实的方向理性回归,政府任重道远。

5社群舆情同频共振点
    在基于社交媒体、人际关系形成的舆论场中,各圈群对社会公共议题的探讨有“抱团”趋势,以“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及“赞同性反馈”为主,容易群体极化。
    共振是贯穿舆情动态发展过程及危机处理的重要因素。但是,政府一般强于说理与约束,这就产生了一些逆反效应,使听众很难找到情感共振点与心理共识。

6利益平衡点
    网络动员中动之以情效能常常大于晓之以理,而利益驱动是舆情事件走势的关健。要通过协调利益平衡点,寻找这个情绪频率共振点与社会心理共振点,凝聚社会“有限共识”。
    政府发言时得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出发点,寻求民意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
    政府需要在与民众有效互动的同时,实现利益的平衡,做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伙伴。


三个思维

1底线思维
    网络空间七条底线:法律、制度、国家利益、公民权益、公共秩序、道德风尚、信息真实,这大概是底线思维的具体体现。
    底线思维是理性思维,舆情处置应该就事论事,遵循法律程序,不能妄下结论,不能舆论审判。

2协作思维
    “一句真话的力量比全世界都重”。互联网协作思维会让“自己人”越来越多。与第三方舆情产学研机构合作,尽量争取态度中立、相对理性的网民,多种声音,同一方向,拓宽网络意见空间。
    不能发展为某种极端趋势,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要纠偏。

3哲学思维
    对待舆情首先要有多元辩证思维。网民意识片面性与公众表达的短促性,需要“常识+逻辑”的哲学思维发掘多角度的事实。
    网络舆情研判,需要把孤立的舆情事件置于社会系统和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构中深入考察,分析事件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结语:
    我试图把网络舆情管理环节新兴的理念,融合在行政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层面,做一些勾连嫁接、创新融合,以推动舆情应急管理体系的升级。
    舆论反转是我最感兴趣的课题。它需要多轮深层次互动,以真理之声消解负面的“沉默螺旋”。
    这方面的实践和理论,将会成为我们下一阶段舆情管理研究与实务的重点。
--------------------------------------
作者:梅文慧(舆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大瀚舆情与全媒体应用机构首席专家)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