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要舆论监督也要舆论宽容

时间:2017-03-07 12:13

来源:作者:点击:

发生在北京中关村二小的事,无论被定性为“偶发事件”还是“校园欺凌”,今天看来,其引发的舆论风暴,比那些造成更严重后果的欺凌事件要大得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都在关注这件事,甚至不同倾向的意见,在网络空间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应对媒体的密集关注,如何面对舆论和公众的不同声音甚至是指摘,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处理好了,能增加家庭和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信,为教育赢得宽松环境,处理不好甚至处理失当,则可能会增加很多额外的压力甚至不好的后果。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处理好学校和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尤其是避免撕裂这种关系,也是教育能力的一部分,是实施良好教育的基础,否则,信任一旦被打碎,关系一旦被撕裂,教育的效度和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在关注事件旋涡中的中关村二小,关注着这所学校在巨大舆论压力面前的表现。压力之大,肯定超出了学校的预想。这个压力首先来源于一个阶段以来,整个社会对校园欺凌现象持续关注。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持续关注和讨论,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和讨论塑造出的话语场,中关村二小受害学生家长的一纸网文,很难获得这么大的舆论回响,而且这么快、这么密集。另一个压力源,就是事情发生在北京。发生在北京,和发生在偏远乡村,所引发的舆情当然是不一样的,而且反差极大。北京密集地汇聚着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权威媒体和传播机构,会聚着权利意识和参与感极强的各种职业群体,呈现着交错的社会结构和复杂层级交汇出的纷杂声音,具备迅速形成强大舆论声势的各种现成条件。在对孩子教育高度重视的今天,在涉及孩子安全、平等和权利等问题上,几乎所有的人群都高度敏感。中关村二小面对的,正是这种敏感的集中释放,压力焉能不大?坦白说,学校应对舆论压力的表现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比如,那份一发出来就迅速招致批评的“声明”。

只要不给当事双方的孩子造成伤害,对中关村二小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表现,舆论尽可以站在各自角度和立场给出不同评判,甚至提出某些批评,都是可以的。但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过于集中的舆论关注,很可能演变成事实上的惩罚性围观,进而加大了学校从容处理问题的难度。表达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排斥媒体的关注和监督,就一家媒体的报道和评论而言,也许各自都有准确把握,学校也能接受。但几乎所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段里都聚焦到这一事件上,就汇聚成了一种异乎巨大的超越新闻的力量,这就大大超过一所小学的承受能力。不要说是一所小学,就是层级不低的政府和公共机构,面对这种强悍的围观,也不能保证应对得那么从容。

中关村二小在处理这件事上,显然低估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汹涌力量,缺乏化解这种力量的能力使学校在处置上陷入了被动境地。紧随其后的过大压力,尤其是先入为主的道德批评,不管对双方孩子的家长,还是对学校,都会成为严苛舆论环境的一部分,这其实不利于更好地处理问题。

我们需要舆论监督,但也需要一点舆论宽容。对学校来说,过于严苛的舆论环境,面对难以消化的环境压力,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某种变形,甚至最终导致教育进取意愿的衰减——而这可能是最坏的结果。这些年来,一些中小学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比如不到上班时间不开校门、放学后不许学生在学校过多逗留、减少激烈的体育活动、取消春游等校外活动,诸如此类的现象,恐怕都和舆论环境给学校附加过多的社会压力有关,这值得媒体和公众认真思考。媒体的关注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把问题处理好,社会舆论也需要对学校多一点宽容留一点白,存一份静观的耐心。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