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通过基层的善治缓解舆情压力

时间:2017-05-18 09:13

来源:作者:点击:

  在信息公开的框架下探讨政务舆情 

  这次国务院关于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应该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那就 是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因为从一开始各种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到后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这样连续的概念,对应着目前新闻回应的一些具体规定,其变化和进步还是比较清楚的,比如规定了舆情回应的责任主体、从以前的新闻发言人或者新闻部门的负责人转到由业务部门来引 导和回应。 

  然而在基层中,我感到实际情况的阻力很大,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我比较悲观的一个认知。一句话说,好政策从中南海到下边要走很长时间, 而在这期间它必然会有很多的折扣。 

  中国的问题其实在于它的阶层特别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都会夹杂在一起。如果掐掉某一个方面,或者放大哪一个方面、突出哪一个侧面,只针对约束和 要求,那常态化的公开又做不到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一些政府网站,很多在是浪费国家的钱财,基本上达不到活跃常态化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僵尸网站”。我希望我们不仅在舆情回应上要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还应在日常的政务上做到公 开。李克强总理很多的意见都说得很明确,就是政 务公开。他说舆情回应也好,新闻发言制度也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落实也好,都要做到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 

  应关注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 

  舆情回应只是媒介素养的一种体现,也就是出了事以后以什么姿态处理。 当然,理想的状态是政府、官员应该尽可能的少出事、不出事,不去制造一些 舆情热点。在对舆情热点事件处理上,不管说得好不好听,回应的姿势是否优美, 只要能真正的把事情处理到位,一般老百姓感受不会那强烈。 

  舆情回应当然很重要,但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国家政府在治理结构层面的深 层次矛盾。就是说我们需要讲一些回应的技巧、方法、技术、程序,但更应利 用国办发布的这个通知为契机,不仅要提高舆情应对的水平,还需把目标定得 更高一点,反思目前社会基层治理中的不足之处。 

  我有很多乡镇干部朋友,他们说老百姓根本不在乎干部态度是否温和,大 家更关心的不是你说什么、怎样说,你是用好听的话说还是用很难听的话说,他更关心事情最终的本质,也即最终的正义。还有一些乡干部觉得跟老百姓 接触不能太温和,甚至要比较粗野,这样交流才会更顺畅,如果最终能把事情妥善解决了,百姓的意见也不会很大。这就意味着,在彼时彼地那是符合 情境的,换一个语境,换一个话语场,就会比较有争议,产生一些麻烦。我 们的舆情回应其实很复杂,要客观的来看,我更关注的是整个社会治理的改善和改良,只要治理上有一点点进步,就会从源头减轻我们前端舆情回应的 压力。 

  对新闻发言人的错误容忍落到实处 

  有人说,现在的舆论似乎已经到了“鸦雀无声”的境地、媒体在萎缩、 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基本上呈现出来的是各种官方信息的发布。比如文件 的发布,今年要求新闻发布要有回应,要有记者的提问环节,但是实际操作 中很少,这种完全不可能满足老百姓的诉求。 

  所以我有一个困惑,如何能够把各级政府发布的积极性,以及回应的水 平和能力提高一点,无论是强迫也好,鼓励也好,有没有具体的办法来约束? 因为我们这个制度,如果说达不到中下层,完全是在上层做,很难,实际效 果就是老百姓感受不到上面的温度。 

  关于新闻发言人,在其内部制度下应该明确法律权责。在当前的行政体 系下,新闻发言人常常掌握不了关键的信息,在发布会上是现场直播、即兴发言,又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刁钻问题,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所 以我们要通过制度来保护新闻发言人,至少有一个权责的切割,把所谓的宽 容错误落到实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