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4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中津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关系好上加好。
中津之间的“患难之交”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津巴布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著称,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正如习主席所说,中津历来是“全天候”朋友,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津巴布韦自1980年4月18日宣布独立后的十年间,曾出现过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其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压力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暴露了之前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使经济严重滑坡,出现危机。为巩固国家政治和经济格局,穆加贝政府在2000年左右深化“土地改革”政策,以期将权力集中。西方政府认为穆加贝政府在占地事件中不民主并侵犯了人权,因此开始实施“针对性制裁”,这进一步导致津巴布韦经济一落千丈,并自此陷入低谷。
在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进行封锁和阻抗时,中国无条件支持津巴布韦:中国公司翻修的维多利亚瀑布城机场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开通了前往津瀑布城的航线,为津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由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的、经过三年多建设并于日前正式投入使用的卡里巴南水电站扩机项目提升了津巴布韦的电力自给能力;去年12月,津巴布韦新政府与中方签署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扩大并重修哈拉雷国际机场,以吸引投资者和旅游。
中国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航空运输等领域与津巴布韦加强合作,援助农机农建、积极拓展和恢复津巴布韦原有经济生产。近年来,中国在津巴布韦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投资,成为津巴布韦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四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对津巴布韦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8亿美元,双边贸易额达到13亿美元。
正是这样的“患难之交”,奠定了中国在津巴布韦良好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去年11月,随着津巴布韦政权平稳交接,津巴布韦已经进入了姆南加古瓦领导的欢迎各国投资的新时代,姆南加古瓦表示:“我们的愿景就是实现津巴布韦的跳跃式发展,希望能进一步吸引海外直接投资和私人投资。”
笔者到访过津巴布韦多次,今年2月-3月,笔者又受邀参与了由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AFSC)、津巴布韦环境法协会(ZELA)和津巴布韦全国非政府组织协会(NANGO)联合主办的中国投资研讨会,并在后期进行调研。在近三年的访津生活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津巴布韦民众对于未来发展的渴望,和对中国与津巴布韦携手进步的期待。而姆南加古瓦总统所展现出来的对中国“白猫黑猫”理论、“摸石头过河”理论及改革开放和打击腐败经验的重视,是前所未见的。
“最重要的一次外访”
2002年,穆加贝政府出台了旨在打破西方封锁的“向东看”政策,把目光投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积极发展双边政治经济关系。中国没有让津巴布韦失望。在原有互利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双边关系持续走高。
但是,穆加贝当局国内的政治经济政策的持续失利,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持续没有改善。2017年11月,有非洲政坛“常青树”之称的穆加贝结束其37年的领导生涯,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走下政坛。前副总统姆南加古瓦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实现政权平稳过渡,并肩负着津巴布韦人对经济复苏和发展的理想,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姆南加古瓦上台后誓言重建经济、重返国际社会,而中国展现出来的愿意和其他国家分享知识、经验、技术、创新以及全球最佳实践的准备,让姆南加古瓦总统深受鼓舞。
4月1日,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偕夫人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总统以来首次对非洲以外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此次姆南加古瓦带领10名内阁部长以及约80名企业高管访华,旨在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政治、经贸、农业、矿业、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在华期间,姆南加古瓦总统将举行两场津投资及贸易促进活动,会见中国企业家,介绍津巴布韦最新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邀请中国投资者来津投资兴业。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与姆南加古瓦一致决定,将中津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关系好上加好。美国CNBC新闻网3日引述英联邦研究所学者普劳特的话称,“这是姆南加古瓦最重要的一次外访”。
在非洲持续发出“中国声音”
在津巴布韦的倡导下,“向东看”目前仍是很多非洲国家的对外政策。“独行快、众行远”。中国与津巴布韦如何深入发展双边友谊,促进互利共赢和民生的全面发展,其实也是如何更好地树立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加强中非各个层面的交流与相互了解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标明项目,明确责任。中国在非洲的不少项目,价廉质优但声名不著,反倒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日本二手公交车或者援建的垃圾清运车更得民心。从中国传统心态而言,低调行善是美德,但对众多的非洲民众而言,看得见的标识才是“眼见为实”。无论中国公司承接非方项目是建设-经营-移交的工程(BT/BOT项目)还是交钥匙工程(EPC项目)还是公私合营(PPP项目),一旦予以标注,不仅可以明确权力义务责任方,还可以以最简单可行的方式彰显中国工程质量。
其次,缩小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隔阂,进一步加强中非人文交流和民心互信工程,更加开放地面对非洲“取经者”。同时,中国人也应到非洲学习当地文化和先进的生态环境观念,促成更加坦诚布公的交流。
第三,加深对非洲问题的认知,尤其是对案例研究的重视。重视中国在非洲工程前后过程的梳理和备案,同时加深对地区、次地区、乃至具体事例的实地田野调研和数据掌握,提升相关领域、行业和事件的发言权。
第四,学会与非洲的贸易联盟(Trade union)、行业联盟(Sector union)等打交道,虚心求教、诚心尊重、互利共赢。
第五,重视舆情跟踪和在外文媒体发声。“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名誉”,中国为非洲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恰当的传播。中国个体商人们探访孤儿院、援助当地粮食、修建当地水窖等好人好事,往往选择“好事不留名”而不为非洲民众知晓,非洲民众更多还是收看当地或西方媒体,这些节目不乏对中国行为的扭曲和歪解。针对此类现象,中国应及时更正错误报道,使用当地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中非水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