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上热点话题丰富,舆情热度高位运行,但网络态势总体平稳向好,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充沛。
从地域看,国内舆情事件总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广东、北京、陕西、浙江和山东。中、东部地区为舆情多发地带;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则较为平稳,少有高热度的全国性舆情事件爆发。
从舆情爆发及传播看,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依然是舆情发生的主要信息源及舆情发酵关键渠道。社交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热点事件进行讨论,瞬间扩散能力强,许多热点事件传播以“亿”为单位,无论是数量还是传播范围、传播频率,均超过传统媒体。但信息传播过程中蕴含着传播内容碎片化、情绪多事实少、观点片面等问题。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以深度报道、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等方式加强引导,发挥了社会舆论“压舱石”的作用。
舆情事件类型中,社会民生类仍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医疗卫生类舆情事件(话题)数量最多,网民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政务法律类、科教文体类和传媒网络类舆情事件(话题)也颇受关注,其中教育类舆情事件(话题)明显增多。
2017年上半年舆情特点简析
(一)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 “一带一路”峰会引起国内外共鸣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引起强烈反响,“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等“金句”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刷遍“朋友圈”。4月,习近平主席赴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美国新政府就职以来中美两国元首首次会晤,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不少网民在“朋友圈”转发相关信息,抒发爱国热情。5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境内外媒体给予高度关注。舆论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峰会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特别是习主席峰会主旨演讲,进一步阐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激发各界共鸣。
(二)网络监管法制化 进一步改善舆论生态
上半年,一系列“惩治并举”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标志着互联网治理进一步深入,互联网言行边界更加明晰,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重要指导性意见。网民评价,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及时雨”。国家网信办深入整治“标题党”问题,印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舆论称这是“给‘标题党’乱象一剂猛药”。网信办公布《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成立网络安全审查委员会,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国家网信办关停18款传播低俗信息直播类应用,北京、江苏等地对十余家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刑事立案侦查等互联网治理行动,收获舆论好评。
6月初,《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系列网络新规正式实施。北京市网信办落实两项新规,约谈多家网站,责令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渲染演艺明星绯闻隐私、炒作明星炫富享乐等问题。
(三)网络正面宣传成效明显
互联网的正面宣传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出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的集体、个人典型产生重大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舆论在网上继续强化。4月,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网民称该剧体现了“文艺当与时代同行”,以艺术照见反腐现实。监测显示,该剧在青年网民中获得热捧。
(四)平等、公平、正义等诉求强烈
上半年,各地政府通过调控、发布“限购令”抑制房价过度上涨,获得舆论肯定。不过“没有房子,奋斗再多也无家可归”等个别悲观言论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有分析认为,话题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社会对房价下降的期望仍处于高位,一些网民对高房价的焦虑依然存在。
此外,上半年刷屏微信“朋友圈”的众多民生类文章成为爆款文章。多种声音展现出对农民工等社会底层群体生存状态的关切。
安全领域,司法案件和食品安全问题保持着高热度。河北超级污水渗坑、微信“朋友圈”“舌尖上的谣言”等报道暴露出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3月,一篇名为《刺死辱母者》的文章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有网民称,“之所以引网民群情激昂,在于我们同情于欢的遭遇,而这种同情源于自身对安全感的渴望”。6月于欢案二审宣判后,舆论渐趋平缓,网民对司法与公众良性互动表示肯定。
教育领域舆情热点不断。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嘉兴引发教育模式之辩,清华教授颜宁“跳槽”引发舆论关注高校建设,“围观”高考作文也被认为是借评论高考作文寄望教育改革。上海两所民办学校招生的争议,实际上反映出了公众对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的深度关切。
(五)个别地方应对失当成为舆情事件升级的导火索 易演变成线下群体行动的情绪铺垫
在上半年的几起热点事件中,当地一些部门舆情素养的缺失,是激起公众情绪,致使舆情事件升级的导火索。舆情应对水平和治理能力欠缺,易使热点事件演变成线下群体行动的情绪铺垫。面对汹涌的舆情,个别部门仍然存在“封”“堵”“删”“滞”等陈旧舆情处理思维,显示出目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
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中,出现了“被殴打致死”“公职人员子女参与”等诸多传言。尽管它们已经被证实是虚假信息,但当地发布的信息还是遭到了一些网民的质疑,陷入了“说什么也不信”的境地。回顾事件发生初期,当地缺乏恰当的回应,也未向社会释放及时可靠的信息,反而对媒体的采访处处设防。
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殴打毁容事件中,官方虽然对事件起因、经过、处置结果等均作出了定性说明,但对受害者原发微博中“推诿拖延”“回避其提出的问题”等负面阐述未做详细解释,客观上加剧了网民深层次的猜疑。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加强各平台合作,避免自说自话,形成地方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始终保持与网民的顺畅沟通,凝聚共识,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六)网络群体极化情绪突出 舆情反转频发
上半年,北京地铁“经济学家”掌掴女孩、河南洛阳老人与年轻人争夺篮球场、广东惠州跳广场舞老人拒绝为高考让步等事件中,一些媒体和网站不断把焦点对准老年群体,引发了“代际冲突”等议题。舆论场中,也不断出现将个体责任推给群体的观点。不同立场的拥趸者会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利益呐喊,却缺乏相互理解和包容,很容易造成群体对立,且在舆情传播过程中,也易将某个具体事件上升为群体冲突,进而引发对立和撕裂。
从嘲讽浙江金华大妈“史诗级碰瓷”到官方证实其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从“恐怖的全家福”的微博图片热传引发网民指责计生政策到当事人回应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多个反转的新闻事件损伤着媒体和网站的公信力。建议在人人都是直播员、评论员的自媒体时代,让真相再“飞一会儿”,静下心来还原真相,理性发言。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