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收视率造假不容小觑 完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时间:2018-09-18 23:11

来源:作者:点击:

9月15日,导演郭靖宇实名举报电视剧《娘道》遭遇操纵收视率黑幕,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王长田、陆川、陈思诚等业内人士声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于昨天下午称已展开调查。“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9月16日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

导演郭靖宇实名举报电视剧《娘道》遭遇操纵收视率黑幕,80集的戏被某卫视总监要求花7200万买收视率。这实际上是多年来的潜规则,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影视评价体系,是票房造假、收视率造假的根源。

收视率造假的本质是一种错位的利益再平衡。一是利润丰厚,二是违法“成本低”,几乎很难处罚。高收益低风险,诱使一些人为获利不惜造假。另一方面,当下很多电视台与制片方在影视视剧购买保底价的基础上,通常会协定一定点的收视率排名范围。这种收视“对赌”直接关系到制片公司的经济利益,收视率依然是内容营收保证的唯一依赖,这导致“收视率”在内容商业和影视商业中的位置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重要。具有讽刺意为的是,这种反商业伦理的平衡方法,又恰恰使各方从中受益,并且相互之间形成收视“对赌”的妥协。

收视率造假不是个小问题,它如同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具有危害性,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的不良风气,导致明星价格虚高、内容同质化、审美价值取向低俗等问题屡见不鲜,已经伤及影视产业的肌理,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收视率造假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电视行业扭曲的价值取向,一切以收视率为最高标准、以利益为最终追求的行为本质都是拜金主义。如果听之任之,就会搅乱整个市场,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损害观众利益。

有人说,收视率造假根子在无规无矩。其实对于假票房、假收视率、假点击量,这几年国家也很重视,相继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早在2011年10月和2014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并出台国内首个收视率“国标”《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相关的行业自律公约,明确提出“三不”要求,去年10月底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票房造假有明确的规定与处罚。

但是,当务之急是影视界亟须出台更专业、科学的内容评价体系,引入多方面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以收视率、票房价值论英雄。引入竞争,维护客观公正的收视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同时应该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那样,依法打击收视率和票房造假不法行为,不断提高违法成本。对于收视率、票房造假,一经发现,进行严厉查处,列入黑名单,课以重罚、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措施,让其偷鸡不成蚀把米,吃不了兜着走,造假不起。 (左崇年)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