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唯有摸清舆论脾气,掌握舆论规律,增强舆论治理能力,在议题设置、话题传播、舆论引导等环节上花大气力,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做细文章,才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处从容弄潮,才能避免因为无知而被舆论吞噬,因为无能而被舆论裹挟,因为无知无能而无所适从。
万物互联时代,如何把舆论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促进法院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画好网上网下法治同心圆,关键在于增强涉法舆论治理能力,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入手,主动去倾听和适应舆论,科学去认识和鉴别舆论,积极去应对和引导舆论,认真去总结和归纳舆论。
首先要增强脚力,迈开步子主动去倾听和适应舆论。舆论有着和小孩子一样喜怒无常的脾气,也有着青壮年一样拔山举鼎的力气,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好比过山车一样,前一秒刚登顶,下一秒就可能发生反转,形势瞬息万变,让人猝不及防。作为法院干警,尤其是法院领导干部,需要主动去倾听和适应舆论,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不能对舆论不理不睬,闭门造车。自媒体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后果,可能使自己成为瓮中之鳖。
舆论本身不可怕,对舆论视而不见才可怕。实践中,视而不见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殊不知自媒体语境下,众口铄金,人言可畏,积毁销骨;二是错误认为舆论是魔鬼,惹不起还躲不起,殊不知你越躲,舆论越凶,最后发现原来真正的魔鬼是自身的胆怯和无知;三是侥幸心理,以“忍一时风平浪静”等待舆论自然冷却平息或者新舆论追尾掩盖,殊不知错失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后,往往覆水难收,最后只能坐以待毙了。另外,个别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始终讳莫如深,谈“虎”色变。
其次要增强眼力,睁大眼睛科学去认识和鉴别舆论。司法最后一道防线的属性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司法工作发展矛盾的现实性,注定了涉法舆论只会增多不会减少,法院干警同舆论打交道的次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涉法舆论泥沙俱下,孰是孰非,真假难辨,不能一票否决,也不可照单全收,需要科学加以鉴别,才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具体而言,面对公众舆论的关切乃至质疑,要始终保持严谨、理性、平和的心态,既要正确认识建设性舆论监督对促进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和实现公平正义的积极意义,也要格外警惕借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干着干预司法的行为勾当。
舆论的核心特质是保持对话和沟通。舆论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舆论是流动的、合成的、相互影响的观点集合,舆论带有情绪,但是舆论监督应该是容许探讨、协商、互动的,任何偏激、极端、不讲理的舆论,往往是有所企图的,目的并非舆论监督,而是舆论审判。例如,涉及个案的报道,如果媒体只体现一方当事人的声音,往往容易以偏概全,误导受众,带偏舆论,使舆论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进而演变成对个案的无形干预,不仅与监督的初衷相去甚远,也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背道而驰。认识和鉴别舆论,既要看到舆论好的一面,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也要看到舆论不好的一面,坚定排除舆论干扰,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再则要增强脑力,转动脑筋积极去应对和引导舆论。舆论最开始往往是众说纷纭、众口难调,但在众声喧哗中总会有一种声音逐渐壮大并发展成为主流舆论,继而形成群体意见或态度,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马克思曾经在《新莱茵报创办发起书》中说:“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这里所说的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舆论引导。
舆论是有情绪的,但是情绪是可以引导的。全媒体时代,纸包不住火,堵漏不如疏导,特别是应对重大突发案事件舆情时,要善于从舆论中看见民意、看到问题,要勇于直面舆论、引导舆论。要善待媒体,既欢迎正面宣传,也接受舆论监督,主动提供新闻线索,积极引导向上向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真正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风向标”的引导作用,确保舆论监督到位而不越位。同时,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司法公开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司法公开的门开得越大,舆论臆测的空间就越窄。
最后要增强笔力,挥洒笔墨认真去总结和归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舆论的重要性,不论你在或不在,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发酵,不是一时一事;不管你知或不知,它前前后后都在影响、作用,不是一己一心。关于舆论的本质是什么,《舆论的脾气》一书这样回答:舆论是“客观的社会意识现象”“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强大的社会精神动力”。可见,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意识,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是可以被掌握和利用的。
洞悉舆论生态,掌握舆论规律,需要在不断的舆论实践中不懈地总结和归纳,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舆论治理经验。比如,如何打好主动仗,把每一次庭审直播、每一份文书上网变成一出普法好戏;比如,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把一起涉法舆情变成一堂生动的全民法治讨论课;再比如,如何在博弈的舆论场上下好先手棋,在众声喧哗中唱响法治好声音。比起以往任何时候,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涉法舆论素材太多,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明天我们就有可能变成别人议论的素材之一。
总之,舆论是有脾气的,而且脾气还不小;舆论是有力气的,而且力气还很大。“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所以,法院人唯有摸清舆论脾气,掌握舆论规律,增强舆论治理能力,在议题设置、话题传播、舆论引导等环节上花大气力,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做细文章,才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处从容弄潮,才能避免因为无知而被舆论吞噬,因为无能而被舆论裹挟,因为无知无能而无所适从。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