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民航资源网2018年5月17日消息:四川航空3U8633机组在万米高空化解风挡玻璃意外破裂脱落险情的英雄之举,在短短几天之后,却引起了另一场次生舆情——采访机长的真假新闻罗生门之争,又让英雄机长刘传健再度进入恐怕并非自己所愿的舆论话题。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也给机组和航司带来困扰。而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内民航业在舆情处置机制上,还有待补强的短板环节。
复盘这起次生舆情,起于成都商报社的新媒体“红星新闻”在3U8633航班备降成功后,刊发报道《川航英雄机长:万米高空玻璃碎了 副手半身飞出 迫降只能靠受手》,航空领域的垂直自媒体航旅圈此后发文,质疑稿件采写的准确性、真实性,成都商报社又对质疑文章声明抗议……声浪波及,刘机长在本该是了解备降处置的采访中,被更多媒体反复追问红星新闻报道的原委、对双方争议的看法。
报道采写是否尊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争论双方孰是孰非,在不掌握准确情形的当下,作为局外人不能妄下断言。但让英雄机长再添舆情困扰,却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避免此类情形再度发生,则确实有值得借鉴的他山之石。
在民航产业更成熟、传播学研究与应用更悠久的发达国家,航空公司对于涉及航空安全的新闻发生后,应该如何舆情应对,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机制。通常情况下,不会让当事机组直接在第一时间面对媒体采访,而会先由航司专业部门、或是飞行员行业组织派出有媒体经验的飞安专家,向媒体介绍情况原委、同时收集媒体希望了解的问题,再给出进一步反馈。
如此安排,决非航司要隐瞒飞安事件的真相,而是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技术再优秀的专业机长,在面对非专业的大众传媒、以及更加不专业的传媒受众时,未必熟悉如何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说明这一过程;反之,媒体人虽然熟悉新闻采写流程,了解如何抓住受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却也难以在非常专业的领域面面俱到。航司如果能提供既了解飞安、又熟悉舆论场的专业人士,满足媒体和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恰可搭建起桥梁。
应该说,今天中国航空公司的媒体意识,已经有了长足的成长,有意识也有机制及时发布各类突发情况的信息。但除了官方主动发布的渠道之外,如何进一步梳理把握媒体可能采用的采访方式,不仅仅发布信息,还能更完善地应对媒体的其他采访要求,则是值得追求的更高标准。
特别是在新媒体、自媒体舆论场日益发达的当下,各类媒体会有越来越强烈的冲动在最短时间内、抢到最独家的第一手新闻。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当然媒体有必要坚守真实性的底线,也应避免给采访者带来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而从航司的角度,在突发新闻后的第一时间,有一套机制告诉机组可以得到哪些支持、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舆情困扰,同时也能与各类媒体更有效的对接反馈,防范次生舆情,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善于、乐于学习,对标借鉴发达国家民航企业的经验积累和管理机制,是中国航司在寻求高品质成长时,不约而同的选择。希望这样的对标、借鉴,不仅在航空安全、航班服务等等领域,也能涵盖航司的舆情处置机制;从而帮助一线员工避免舆情困扰,帮助航司的宣传公关部门成竹在胸、有章可循,帮助航司、媒体和公众共同营造更健康的舆论场,最终为民航业发展打造更出色的外部大环境,使民航行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共同受益。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