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原标题:杨斌一行专题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建设
清华新闻网5月16日电 5月14日上午,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务处处长彭刚、副处长苏芃一行前往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落实“三位一体”培养理念、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等进行专题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教学委员会主任蔡乐苏、党委副书记舒文、院长助理吴俊及学院4门骨干课程负责人李成旺、冯务中、李蕉等10位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杨斌指出,把“三位一体”培养理念全面落实到课程教学中是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思政课量大面广,在学生价值塑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思政课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抓手。杨斌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在4门本科思政课的教学中,把学生思辨与表达、写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作为思政课的主产品之一,而非副产品,在新时代产生具有引领性的教学成果,在全校乃至全国做出表率。
彭刚在发言中谈到加强学生写作与交流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示要把写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他认为,思政课应当具有导向性,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芃表示,清华思政课教学在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做出了多样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希望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团队能够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加强体系性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4门课程负责人先后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负责人李成旺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他3门思政课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仅源自其自身的价值和道义诉求,更来自其对传统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真正超越。课程教学十分重视通过“说理”的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变革的内在逻辑,在思想深处赢得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课程不但要做到知识传授,更要开阔同学们的理论视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的养成又恰恰需要通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体现出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副负责人冯务中表示写作能力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沟通能力,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应该同时覆盖听、说、读、写、行等5个方面。冯务中认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改革考核方式,淡化期末成绩,强化平时学习成效,将学生的总成绩分解为多次作业,引导学生“敢写”“勤写”,逐步实现“爱写”“善写”。教师要有意识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作为带动学生的成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吴俊认为,思政课在价值塑造中承担了能力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社会性能力的重要任务。基础课精选12本中外经典书目,通过推荐书目、导读沙龙、撰写读书报告等环节教会学生读书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基础课任课教师吴俊具体介绍了基础课的相关情况。她谈到,在贯彻清华“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时,思政课需要重视在价值塑造的过程中完成能力培养,即通过学术和社会性能力培养增强思政课对同学们的吸引力。她认为,撰写读书报告、增加当面批改环节和选择优秀读书报告在线上和线下课堂进行分享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副负责人李蕉认为,课程中对阅读与写作的要求,需要与教学设计中的反馈体系内在协同。目前,不少同学们对写作和阅读存在畏难情绪。为此,她将一学期的课程分成了不同的版块,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小组阅读与合作学习。另外,在课程的不同时期,每位选课同学都会得到助教导读提纲、老师辅导课、课下微沙龙、课上课程展示,以及课后读书笔记的全程指导。这种立体新颖的授课方式,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广泛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蔡乐苏表示,清华对学生培养和塑造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道德”和“信仰”,二是“能说”和“能写”。思政课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上的规则意识,尤其是中国特色的规则意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表示,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对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倡导精准教学。在教学整体设计上突出写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环节,使内容更深入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有吸引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