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法制网首页>> 法学频道>>前沿探讨 关注法律安全 营造法治生态 推进依法治国金克胜 (外交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前副庭长)发布时间:2016-04-26 17:14 星期二来源:法制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开创了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认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并将法治建设的纲领确定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法治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进程,其本身也是一个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这种进程在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正如一定的植物只能生长在一定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之下一样,一定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法治模式,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根本制度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的重大阐述,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面临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生态,而良好的法治生态必须以法律安全为保障。关注法律安全,营造良好法治生态,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 法治生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方式,张文显教授将完整意义的法治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法律制度、法治体制、法治文化。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前提,由法律规范、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构成;法治体制,即法治的物质载体,包括立法机构、执法机构、司法机构、法治职业共同体等;法治文化是指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3]无论是制度、体制还是文化,本质上均属于上层建筑。可见,法治从本质上属于一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即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决定的。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则取决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等等复杂的因素。因此,一个国家的法治进程、法治模式,无论是通过自觉设计与规划取得的主动发展,还是受制于外力推动的被动式发展,归根结底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选择,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客观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近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4]法律与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政治、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等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密切相关,那么以法律为前提依据的法治亦是如此。
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等,直接或间接地对法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反之,法治模式一旦形成,其本身在这些特定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定条件下亦呈现出特定的状态,并通过其特有的力量反作用于甚至改变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借助生物学上“生态”的概念,可以将一定法治模式在其赖以存在的条件下的存在状态,以及法治各要素之间和他们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法治生态”。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法治生态就是由法治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法治与其所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乃至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各个环节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一国的法治生态。任何一种法治都是特定法治生态中的法治,法治不能脱离法治生态而孤立存在,它与法治生态其他诸要素共同构成法治生态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赵颖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 共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视频推荐
江西人社厅已 ...江苏捅杀6名小...
非法鉴定胎儿 ...女子iPad被碰 ...
天津爆炸车辆"...殴打快递员车 ...
“papi酱”系 ...贪污贿赂刑事 ...
实拍快递小哥 ...环保部将调查 ...
召集学生"围场...专家支招:遭遇...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