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与命运脱钩 农村教育何去何从

时间:2016-10-17 08:41

来源:作者:点击:

  

与命运脱钩 农村教育何去何从

  

  漫画:徐 简

  今年大学新生入学后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重点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都超过了15%。农村“寒门学子”有了更多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自然令人欣喜。但是,师资不足、硬件欠缺、教育理念落后等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改观。农村孩子究竟需要怎么样的教师?紧跟城市是否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唯一方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已再出江湖。

  @胡欣红: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普遍把升学作为指挥棒。一方面,少数的优秀学生离开乡村后再也不回来,使乡村更加落后凋敝。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倘若我们能像陶行知那样,赋予乡村教育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改造功能,用心寻求乡村教育与改造乡土中国的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富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乡村教育就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蕴:我来自农村,今年刚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我的父辈从来没进过大学校园,他们心中的大学只有清华和北大,大部分对教育重视,但是不知道如何引导。许多原来在深山里的学校已合并到乡镇,有些孩子上学要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实在太远,家长就在镇上租房子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带着,别说开展家庭教育,能保证孩子安全就不错了。

  @八尺:农村教育好不好,关键看师资。我的爱人是从教3年多的乡镇初中教师,她很享受自己的职业,她每周回家一次,因为担任班主任。我和她经常自我安慰:咱们有正常的周末、有寒暑假,比那些务工在外、很难休假的人强多了。当然,我们也想有机会到城区学校教书。

  @没有影子的人:农村大学生可以被称为“城一代”,他们努力奋斗考上大学,以期在城市里谋得一席之地。然而现实是他们身上有深刻的农村烙印,与农村藕断丝连。他们赡养父母的责任,与在大城市闯荡的理想相矛盾;他们长期形成的保守、内敛的个性,使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所以,农村教育转变思路迫在眉睫,不能只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致力于克服农村学生的性格和能力短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小还没有大面积合并,农村也不像现在这样,只剩下留守老人、孩子和妇女。我们班上有60多个同学。放学后,大家排着队、唱着歌回家,没有特长班,也没有课外辅导,教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我上学时,没听说过小升初需要考试,大家基本没有择校的想法。小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镇上的中学,我则在交了1200元“借读费”后,到了市区上初中。城市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家里人还一度担心我被城里孩子欺负,或者学习跟不上。

  中考时,我的内心很坚定,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后来,我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在那时,我们市已经很多年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了,尖子生都去了省城长沙读高中。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留在北京,一路虽有波折,但也算有惊无险。

  如果换成现在,我还有机会跳出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轨迹吗?我心里很没有底。有一次我在江西、河南等地调研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看到那些因违法而进少管所的留守儿童,暗暗庆幸自己没有留守,也没有走上斜路。

  前段时间,中考改革方案出台,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在中考招生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我却担心农村学生会吃亏。我跟朋友说,像我这样不善于表现自己、没有特长的农村学生,肯定会在综合素质评价上吃亏。朋友的家乡在她上初中时就开始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了,她很肯定告诉我:你的担忧很现实。

  “教育改变命运”是支撑很多农村学生读书的精神信条。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通过对人才筛选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在科举时代,人们读书是为了走仕途。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教育同样也发挥了阶层流动的作用。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放弃了高考。与城市中产阶层不满意国内教育、早早让子女出国留学不同,农村学生放弃高考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

  农村学生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毕业后在就业市场没有竞争力。而且,即便从千军万马中杀出,读了一所好大学,毕业后所能获得的来自家庭的支持也很少,在城里买房、定居成了奢望。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本不应该承担改变命运的功能。它最重要的功能不是选拔,也不是实现阶层流动,而是通过教化和培育实现人的完善,不要求所有人都要考上名牌大学、去大城市生活。

  回到教育的初衷呢?打个比方,教《乌鸦喝水》的课文时,如果有学生问:“为什么是乌鸦,而不是麻雀、喜鹊或者其他的鸟?”农村教师可能会认为学生在捣蛋,但是在城市里的好学校,老师却可能表扬学生的提问,然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这就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师资不足是个问题,但城乡教育理念的差距更是一大鸿沟,即使从城里“拿来”先进教育理念,如何实施也很难。

  在高考之外,家长和老师都很难看到学生的发展前景。虽然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但家长和学生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总体上还是对教育抱以极大期望,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层层加码。而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育官员、校长和教师的最重要指标。素质教育、新课改推行了很多年,但是越是在农村,越是在偏远落后地区,学生所要承受的应试压力就越大,教育最本真的功能也越难发挥。

  西部地区一位小学老师在听了名校老师介绍的先进教育理念后,对我感慨,她也想按照这种理念方式来教孩子,但是她不知道如何处理升学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矛盾。如果大环境不改变,空有个人理想和激情是徒劳的。如果教育改变不了命运,如何发挥它本真的作用,这已不仅是农村教育本身的问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