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杭栓柱:走效益型经济发展之路

时间:2016-05-13 09:23

来源:作者:点击: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总量,一个是结构。前者代表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后者反映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对一个后发地区来讲,经济增长仍然是重大问题,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但对增长速度的要求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外部环境和内在比较优势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要么通过规模扩张战略走速度型发展道路,要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程度走效益型发展道路。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必须由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效益优先型增长,通过具体谋划和精心设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需求管理,但是收效有限,并表现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因此,需要结合“供给管理”。供给学派认为,国民收入由“要素投入”和“要素生产率”决定。供给管理就是要提高“要素生产率”,也就是提高生产力,降低经营中产生的各种摩擦成本。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点分为消化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及经济结构性改革。内蒙古走效益型经济发展之路,就是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要素在地区和行业之间流动提高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进入能源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对资源型产品需求大幅增长的机遇,实施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战略,充分发挥丰富的能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重化工业,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生产总值增速曾经连续8年全国第一,经济规模迅速做大,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内蒙古经济发展进入了1.0时代。预计2015年,内蒙古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实践证明,1.0时代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内蒙古欠发达的区情仍然没有改变,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进入“十二五”后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和转换,国家对能源需求逐步下降,经济发展特征出现重大变化,内蒙古能源工业告别井喷式增长,能源工业超高速增长时代基本结束,以能源工业为单一增长动力的经济增长格局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在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内蒙古外部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区域竞争更为激烈,继续延续过去的增长惯性受到明显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10至2014年,内蒙古经济增长分别为15%、14.3%、11.5%、9%和7.8%,2014年列全国第22位,位次与2013年持平,比2012年下降了8个位次。

  内蒙古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近年来投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当前,投资快速增长的条件已不具备。从影响投资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来看,房地产业受需求影响投资乏力,2013年内蒙古房地产业投资占全区投资总额的3.5%,比2012年降低了6.5个百分点。制造业受企业家信心预期和市场需求影响增长动力不足,2013年内蒙古制造业投资占全区投资总额的31%,与2012年持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但受政府融资能力不足的限制,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会有一定的增长,但也存在一定的制约。

  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内蒙古过去单一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全国能源消费系数在逐步下降,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将加速推进,内蒙古的能矿资源优势也将逐步削弱。再有,内蒙古草原、森林和湿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生态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东北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生态地位对于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经过多年保护和治理,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但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单纯追求规模扩张速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推动发展战略的转换,进入2.0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内蒙古对经济发展路径做出新的选择。“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应坚持走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由速度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的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经济发展目标。

  选择走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一篇宏大的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谋划效益型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要设法通过较少的投入引导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增长。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结构获得结构性效益。我们通常讲调整结构就会想到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就内蒙古“十三五”时期来讲,可以淡化简单的数字比例关系,着重从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出发,从培育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出发,进而促进结构优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的特点,我们需要重新构筑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谋求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益。未来实现结构型效益,需要进一步考虑各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需要促进水资源由效益较低的农牧业向效益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配置,推进选拨性的要素配置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在获取结构性效益时,需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就内蒙古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而是发育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率

  提升,我区经济证券化率比全国低30多个百分点。因此需要推进虚拟经济适度发展,大力促进经济金融化、资源资本化、资产证券化,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场的力量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和质量优化,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其次,我们可以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区投资效益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3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06,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特别是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下降较为明显,2013年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为0.04,也是近年来的最低点。若用旧口径计算,2014年内蒙古的固定资产与地区生产总量的关系,基本上是投资1元产出1元的GDP。如果投资效果达到“十二五”

  初期的水平,2014年的GDP总量就不是1.8万亿元,而是会超过2万亿元。预计“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增长对投资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未来想实现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不现实,在此情况下着力提高投资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从企业来看,目前资金短缺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经营,必须合理规划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财政资金来看,随

  着近两年我区经济增长率回调,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中央强调“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具有中长期的导向意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关键要进一步优化预算收支计划的编制,使之更切合实际,提高前后兼顾、动态优化的资金安排水准,以提升资金绩效。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降低物耗能耗、提高经济效益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2013年我区工业总产值7944.4亿元,中间投入5330亿元,增加值率为32.9%。与发达国家420/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如果工业物化劳动降低1个百分点,就会多出工业增加值几百亿元。尽管我区产业结构有自身能源重化工业比重高的特点,但至少通过比较,可以找出努力的方向。因此,推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耗能大户节能管理,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当然,提高效益的路径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新的改革红利以及由此催生的自主创新红利等将取代逐渐弱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等,这将成为未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源泉。生产要素质量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劳动供求关系变化导致新增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工资上升,成本趋于上升。同时,伴随人口年龄结构老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提高,我们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储蓄率将随之下降,资本形成速度将逐渐下降。但是,随着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者素质提高,再加上设备替代人工的速度加快,必将推动内蒙古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创新发展将加快催生新的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内蒙古的创新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创新发展的累积效应。同时,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也将成为推动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将加快推进形成内蒙古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带,随着产业发展集聚和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未来内蒙古东西部的增长极或增长带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将进一步突显。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走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贯彻于“十三五”时期的总体谋划之中,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尽可能形成以效益型经济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建立一套走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的绩效考评机制。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