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观察——“晒跑”刷屏朋友圈运动经济市场有多大

时间:2016-06-01 11:44

来源:作者: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2016.05.31 星期二

观察——“晒跑”刷屏朋友圈运动经济市场有多大



  

  跑步需要额外开 销吗?
  一双鞋、一条路,两条腿、迈开步,有时甚至光着脚,有时根本无需路……所以,在这项古老而又传统的运动里,尤其是相较于其他运动方式,答案比较明显:基本不需要。当然,如果把鞋看作额外开销,那么,对大部分人而言,平时穿的鞋其实也可以用来跑步。
  现在的跑步需要额外开销吗?
  跑步鞋、跑步装、跑步耳机、运动手环、手机臂包……如今,身上没有其中几样“标配”,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跑男(跑女)”,尤其是那些喜欢动不动到不同城市跑个“半马”、“全马”的爱好者,如果不集齐这些装备,都很难“召唤”出奔跑的脚步来。所以,这个答案同样显而易见:非常需要,毕竟装备是要靠买的。
  买就要消费,消费就要流通,流通又影响制造……于是,踏着这一环环相扣的节奏,爱跑的脚步迈开了,背后的经济也跟着“跑”起来。可以这么说:一步一个“经济印儿”。商务人士的“新宠”
  两年前,某国外知名保健品品牌山东分公司外事部的张先生开始喜欢上跑步,一开始是早上跑,后来发展到晚上也跑,一 开始是3公里,接着是5公里、10公里、15公里。
  “今年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就是去成功跑一次‘半马’。”张先生说。
  “半马”是近年来国内跑步爱好者尤其是马拉松爱好者对“半程马拉松”的简称,与之对应的是“全马”,即“全程马拉松”。它需要跑42.195公里。
  至于喜欢上跑步的原因,张先生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一是包括自己公司在内的很多保健品公司,越来越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跑步是其中很突出的一种,毕竟现在的人尤其是‘上班族’的运动越来越少了,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相较而言,跑步还是非常简单便捷,易于操作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自己朋友圈里爱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微博、微信里晒出跑步的照片,看看他们的状态,你很难不受影响,忍不住去尝试一下。”
  张先生属于那种受了影响觉得效果好,然后再去影响周边的人。于是,他从一个跑步爱好者变成了一个策划组织者。
  两年来,基于自己的公司,张先生甚至还在济南策划组织了多场“花式跑”,如“5K跑”(5000米)、“图形跑”(跑出的路线呈现出一个图形,如心的形状)。去年组织的“线上图形跑”,公司收到了全国各地千余张跑步爱好者的照片,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500万人次。
  同样,刘先生爱上跑步的时间大约也开始于两年前。从那个时间开始,他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跑步的内容和有关跑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今天的卡已经打了。”最初,每天跑完后,刘先生都会给自己拍上一张或几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然后注上这句话。
  所谓的“卡”,是每天给自己定的要跑的公里数,也是从3公里到5公里、7公里、10公里不等。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朋友同时也激励自己,今天的目标已经坚持完成了,明天还要继续跑下去。
  有时,他会现身说法,发一些对跑步的感想,试图努力去影响自己的朋友也去跑。
  这些感想,大部分都是“励志体”:“早起慢跑10公里。当你开始懂得跑步的内涵,就不会再纠结距离和速度。早安朋友们!”“运动要追求一种平衡,运动不可过度,也不能整天呆着不动。为了更完美的生命状态,跑起来吧。”
  有的则非常有趣,如“没错,天天秀跑步的目的就是要影响朋友们都动起来!”“还有的朋友认为‘生命在于静止’,理由是乌龟喜欢趴着不动能活千年。这个理由看着有道理,实际上忽略了人体的不同特点。人卧床一年肌肉就萎缩了,行动都困难,这能和乌龟比吗?”。
  这种做法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他“朋友圈”里晒出和朋友一起跑步的照片,逐渐多了起来。
  刘先生的身份是一家新能源公司的老总,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清华大学EMBA就读,所以,朋友圈里和他一起跑的,大部分也是EMBA班的同学。
  2013年9月,刘先生用时3小时32分51秒,在烟台成功跑完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和他一起参加的,还有山大、辽大、北大、人大等多所学校EMBA的朋友。
  如果说今天的跑步和以往有何不同,从张先生和刘先生身上可以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加入到跑步爱好者的队伍里,并乐此不疲。
  对于这种现象,张先生有着独特的理解,除健康原因外,他更认为,商务人士尤其是成功人士,比一般人更加喜欢挑战,“挑战自己,挑战难以完成的任务。”同时,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比一般人更有恒心和耐力,“当然,跑步突破极限后带来的极大身心愉悦感,也是吸引他们的地方之一。”
  这一点,可以从刘先生第一次跑完马拉松的感受得以印证。那次,他是这么总结的:“我的能量超乎我想象!”“他是个‘装备控’”
  “他是个‘装备控’。”这是网络游戏玩家喜爱形容其中一类玩家最常用的话,意思是相对于玩家中的“技术流”,这类玩家更热衷于游戏里的装备,总要想尽办法或尽快凑齐或拥有更加“超凡”的装备。
  这句话对于如今大部分爱跑步的人同样合适。
  如果说跑步人群里有了更多的商务人士是与以往参加者的不同,那么,另一个不同,则是今天的跑步者,对于各种各样装备的讲究。
  逛一逛运动产品商店你会发现,关于跑步的装备,除了跑鞋,你的“装备格”要放满的话,还应装上这些:水壶、运动耳机、运动手环、计步器、心率功能表、腕表、护膝、防风镜、速干衣、压缩裤、吸汗袜、头巾、背包……
  两年来,张先生在跑步装备上已经投入1万多元,对他而言,这是所有爱好中投入最大的。
  在他的装备清单里,跑步鞋1000多元,紧身上衣600多元,紧身裤900元,跑步耳机200多元,小背包100多元。“这些装备的水平,只能说比入门要高一点。”张先生说。
  的确,如果从网上查一查这些跑步装备的话,可以发现,张先生所言非虚。一个简单的例证是,在“天猫商城”,配齐一套最贵的常用跑步设备,大约需要多少钱?
  答案是2.2万元:以价格最高进行排序,对应的搜索分别为跑步鞋(9999元)、跑步上衣(1280元)、跑步裤(2899元)、运动手环(4530元)、跑步耳机(1599元)、运动护膝(1480元),手机臂包(159元)。
  当然,对于跑步爱好者而言,并不一定配备最全或者最贵的装备,但“一定要选好的”,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消费理念。
  原因也很简单,如张先生所言,“跑步特别是马拉松是长时间的运动,装备尤其是鞋子一定要舒适,还要根据自己脚型和脚掌的特点去反复选,找出最合适的,要不然很容易疲惫,甚至会受伤。”
  “一套凑合的装备,无法说明你是个真正爱跑步的人,无专业性可言。”他说,除了鞋子,衣服也很重要,“你看很多参加马拉松的人,由于长时间的衣物摩擦,把皮肤都(破了,可见一件好的紧身衣有多重要。”
  目前,国人在跑步装备上的花费,有相对权威的数字。
  根据国际咨询机构尼尔森和中国田径协会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跑者人均消费3601元购买跑步装备。尼尔森将跑者分为核心跑者、休闲跑者、潜在跑者,其中核心跑者购买专业装备的花费为4594元,远超休闲跑者的3116元和潜在跑者的2333元。
  与美国相比,这些数字还有一定的距离:美国跑步杂志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跑步,普通花费为1万美元,中档花费为4万多美元,奢侈花费为16万多美元。
  即使这样,数字背后还是显示出跑步爱好者对于装备的购买力。同样在“天猫商城”,如果按“交易量”进行搜索会发现,那些在一个月内售出的产品数量和交易额,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局更大的“棋”
  今年年初,刘先生改了自己的微信头像。照片里,他穿着一件瑞士某品牌市场价1200多元的跑步紧身衣,胸前挂着“A1518”号码,身体后方的背景里,有“十五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的字样,因为举办地在香港的原因,人们更习惯简称其为“港马”。
  “X马”是近年来跑步热尤其是马拉松热涌现的另一个频繁用词。词的背后,则是一座座越来越多举办马拉松的城市。
  据中国田协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共举办官方注册的马拉松赛事116场,平均每个周末有两个以上马拉松比赛。
  “‘北马’‘上马’‘锡马’‘厦马’‘汉马’……”就连张先生这样从没跑过一次马拉松的跑步爱好者,也能随口列出几个城市的马拉松比赛
  来,甚至还能对一些进行详细盘点,“比如‘北马’,举办的次数多,知名度高;‘锡马’和‘厦马’沿途的风景非常好,空气也很适合。”
  而在“X马”不断出现的背后,则是一局更大的“棋”。
  名人参与,媒体直播,企业赞助,人气爆棚,一个成功的马拉松比赛,在提升举办城市影响力的同时,也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根据公开报道,以2015年度的东京马拉松为例,其举办的前后3天时间,为当地贡献至少20亿元的综合收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厦门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更是达到2.55亿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自2011年开办以来,该城市旅游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5%,旅游总收入由63.5亿元上升到268.64亿元。
  早在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总营收接近3000万元,当时的估值达到2.5亿元。据了解,“十大国内最具品牌价值的体育赛事”评比中,第一名是中超,估值大概在6.5亿元;第二名是CBA,大概在3.5亿元;而北京马拉松估值2.5亿元,位居第六。
  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除了报名费,到一座城市参加马拉松进行的其他消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国内参赛算上机票酒店住宿,2天的费用差不多在3000元;到国外的话,全部费用4天3晚约为16000元。
  还有一项则是各大企业的赞助。仔细盘点就可以发现,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马拉松比赛,同样也有知名品牌的身影。在集中的关注度面前,它们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增加曝光率的机会。
  同样,与美国一年700多场马拉松赛事相比,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水平。这意味着,“X马”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发掘。前提是,主办方必须将自己的马拉松比赛做出足够的影响力。
  在最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刘先生转发了“2016柏林马拉松招募”的消息,这是一项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比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具备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济马”,下出一局更大的“棋”。□策划/本报记者 苏茂华□撰写/本报记者 周福宝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