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浙江自古出巨商。
春秋时期,陶朱公范蠡弃官从商,成为一代巨商。晋时,宁波“商贾已北至青、徐、南至交广”。唐代,浙商泛海兴贩,横渡东海,到达日本岛。南宋,官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明清,沿海贸易活跃,货通日本等国。
“航海梯山,视若户庭。”改革开放后,浙江商贸兴盛,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浙商铺天盖地。19世纪末和20世纪40年代,浙江人曾两次大规模地漂洋过海,前往日本和欧美等地以及港澳地区创业,香港的两位“世界船王”董浩云和包玉刚便是其中的代表。
沿着先人的足迹,当代浙商开始了新的征程。70后、80后,甚至90后浙商,守志笃行,诚信为怀,开天掘地,有容乃大,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了新时期的浙商交响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G20杭州峰会的召开,为中国开启了新机遇,也为浙江打开通往世界更广泛的道路。浙商“出海”,无疑成为了国际市场多元交互网络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
对浙商而言,踏浪前行,风光无限。
【浙商名片】
陈坚,男,1963年出生,籍贯:浙江永嘉。
葡萄牙“中国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湖市霞杜酒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葡萄牙华人企业联合会会长、2011年度“风云浙商”。
陈坚的父亲戴洁天是全国最先提出和推广“包产到户”概念的温州基层干部。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也在陈坚身上得到延续。29岁时陈坚出国打工创业,从澳大利亚到葡萄牙,生活艰难且充满挑战,但陈坚凭着温州人独有的商业嗅觉,最终在商品贸易领域做出了一番事业。当时海外创业的华人大部分从事的是餐馆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则是印度人的天下,很少有中国人涉足。陈坚依托家乡温州这个著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和流通基地,分别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和第二大城市巴尔图创办了中国城,生意遍布葡萄牙全境。现在,陈坚又回国投资再创业,在平湖市和上海交界处的新埭镇建设一个占地一千多亩的葡萄酒博览交易城,融葡萄酒博览推广、培训检测、拍卖收藏、展示交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餐饮休闲于一体。相比过往的事业成就,陈坚更看重当下和未来,在葡萄牙做市场是把中国的产品推销到葡萄牙,而现在做的事情是把国外的产品推销到国内。
浙江在线·浙商网6月14日消息(记者 黄云灵) 中葡双语的"践行回归日,钱江搅潮时",是陈坚给浙商博物馆送的G20杭州峰会贺词。2016年9月,G20峰会将在中国杭州钱塘江畔召开,而此时距陈坚首次漂洋过海前往G20成员国创业,已经过去了26年。
陈坚用双语题下的“践行回归日 钱江搅潮时”
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再到葡萄牙,最终回到中国,经历过餐馆打工、集市摆摊和进出口生意,陈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出国门的青涩小伙。如今的他,已为人夫、为人父,更成为参与世界经济竞合的浙商方阵中的重要一员。
陈坚,浙江温州人,200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建起第一座中国小商品城,开创葡萄牙“中国城”集团。现任葡萄牙“中国城”集团董事长、葡萄牙华人企业联合会执行董事、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创始人。
谈起在国外的创业历程,陈坚说,除了最开始的三年在多地辗转,自己并不算是“受过苦”,“做进出口生意的时候日子就比较好过了。”而多年国外经商,令他感触最深还是浙江商人的抱团取暖,“浙江人经济是浙江真正的软实力。”
温州人扎根葡萄牙 开出首个“中国城”
陈坚出国的时候,已经29岁了,这在温州实在不算早。
“1980年开始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做了‘宝宝出生纪念币’,卖的很好,到1988年已经积累了近18万元的第一桶金。”陈坚说。
上世纪80年代,在陈坚看来是中国遍地黄金的年代,下海一时成为潮流。而与之相当的另一股潮流则是出国。
1985年,国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一场史无前例的出国热潮席卷全国,据了解,第二年自费留学人数就突破了10万人。在父母的建议下,陈坚也选择了后者。
不过,偏远的澳洲西海岸城市珀斯没有留住陈坚。到了悉尼,陈坚出人意料地利用一年的留学签证学起了烹饪,“为了不饿死。”此后又辗转匈牙利、荷兰的陈坚最终落脚在葡萄牙。也是在这里,他的专业市场梦成型了。
2000年,陈坚第一个中国城开业庆典。左为时任里斯本市长、右为时任中国驻葡萄牙总领事吴军女士。
1992年,来到葡萄牙的陈坚发现当地的商品流通领域被印度人垄断。“那么多的中国商品,那么大空间的市场,没有中国人在做,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瞅准机会的他开始从学做小买卖着手。“跟着葡萄牙人跑集市,看当地人喜欢中国哪些东西。”
回忆起那段时光,陈坚依然觉得快乐。“当时每个城市都有一天时间可以让大家自由摆摊做买卖。大多是与生活相关的服装、小电器,交一点管理费就行了。”
就这样,每个礼拜的上午,陈坚坐着公共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拉着从印度人手里买来的货物,拿着小桌子,开始做买卖。“我卖的大多是手表、闹钟、打火机这种,葡萄牙人很喜欢。”
依托于家乡温州——这个浙江著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和流通基地,1993年到2000年期间,陈坚的外贸生意越做越大,并在葡萄牙北部开办了第一家中国人的进出口商贸公司,开始涉足专业市场。
随着陈坚的生意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葡萄牙华人开始加入其中。2000年,陈坚开始转做专业批发市场,他在葡萄牙的第一个“中国城”开幕;2002年,在里斯本郊区再建了一个“中国城”。他在葡萄牙的批发零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开启了中国人在葡国批发零售业的“黄金时代”。
陈坚:“浙江人经济”是浙江的软实力
如果要说海外创业生涯里最令陈坚记忆深刻的,非海外浙商的“抱团取暖”莫属。
他用亲身经历证明,正是浙商精神里的互相抱团基因,让浙江商人不断在全球上演“蚂蚁战胜大象”的奇迹。
“我刚到葡萄牙准备创业的时候,一位在荷兰的老乡朋友拿了37万多的荷兰盾(荷兰王国的货币名称)到我家给我母亲,说他开餐馆暂时也没多大用,先让我用。”
1993年的这37万荷兰盾给陈坚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更是精神鼓舞。
同时,陈坚的家人也在全力以赴帮其打理生意。妻子在葡萄牙忙前忙后,母亲则在国内组织配货。“一年有100多个集装箱,平均每3天就有一个。”陈坚回忆,“我给她配个司机,配个大哥大,组货发到国外,大家都说她是最风光的老太太。”
陈坚向记者感慨:“那时候你会感到,朋友、亲戚大家全心全意帮着你一起做,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他告诉记者,目前在葡萄牙生活着2万多名华人,华人企业则有1000多家,分布在葡萄牙各地。“华人餐馆一直还是有,但在葡萄牙做百货商店的特别多,有了批发市场的货源,百货商店已成为当地华侨主要的经营业态。”
再谈到浙商精神,在陈坚看来,浙商是一群特别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群体。“全世界各地,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浙商身影的,跟我交往的外国朋友也很奇怪,怎么一出来碰见都是浙江人。”
陈坚认为,浙江人经济很好地诠释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奇迹。“我在海外看的比较多,全球和全国的浙商无论在哪儿都能做得风生水起,这是浙江真正的软实力。”
正如陈坚在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上说的,生活的点点滴滴组成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文化,不论温商、浙商、还是中国商人,“为商之道,都需要看清,你要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然后永不言输、勇于创新、造福于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