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原标题:互联网经济的三个“未必”(经济茶座))
有钱烧未必有钱赚
有人气未必有市场
昨天成功的套路今天未必管用
最近,估值高达10亿元,曾以开着奔驰送煎饼而风光一时的互联网餐饮企业“黄太吉”关闭了一半店面。
经营陷入困境的互联网餐饮企业并非黄太吉一家,外卖超人、大师之味等也都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关闭业务。而在此前,汽车行业的互联网O2O企业更是望秋先陨,e洗车、博湃养车等企业纷纷关张倒闭。生鲜、美甲、按摩等行业的互联网O2O平台也大多苦苦挣扎,不少游走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曾经热闹一时的互联网O2O模式的集体溃败值得反思。技术不等于市场,再好的技术想变成市场优势,都要经历痛苦的蝶变。因此,互联网技术再好,它也难以简单地点石成金,更难以化腐朽为神奇。互联网经济走到今天,有三个“未必”值得今后的创业者警醒。
首先,有钱烧未必有钱赚。上述陷入困境的企业,无一不是拿到过巨额融资,少的数千万,多的甚至上亿。在上一轮互联网大潮中,概念是金,往往一个概念就能圈到资金。资本可能喜欢概念,但是最终赚钱的一定是产品。想让消费者买账,必须有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
具有颠覆性的互联网经济其实没有颠覆产品为王的市场规律,所谓靠烧钱来培养消费习惯,就算真的培养出来,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做支撑,最终也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次,有人气未必有市场。互联网经济似乎特别强调人气,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关注用户,在资本市场似乎都能换来钱。但是,关注度并不等同于市场,所谓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它只是赚钱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更非充分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没有人气,你不可能赚钱;但有了人气,也未必一定赚钱,竞争到最后,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在传统经济时代,也不乏靠一夜成名而赚足了人气,但最终昙花一现的案例。比如当年的秦池,几个亿拿下央视的标王,一夜爆红全国。但酒不行,纵使成为标王消费者也不会长久买账,人气也就很快烟消云散。所以,任何时代,靠虚名,走不远。
最后,昨天成功的套路今天未必管用。互联网经济的确造就了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一批成功企业。其中似乎也不乏看起来是靠概念圈了钱,又靠烧钱、靠点击率发展起来的企业。但是,时过境迁,互联网经济初期的这些套路今天可能未必还好使。
在上一轮互联网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巨头,多是平台类企业。平台企业本身并不销售产品,比如阿里的淘宝,卖产品的不是淘宝,而是淘宝上千千万万个店铺。换句话说,淘宝上的小店,要靠终端消费者生存。而淘宝则靠千万个店家生存,双方的对象并不一样。简单模仿淘宝当初成功的套路,今天可能未必有效。
更重要的是,如果认为互联网前辈只是靠概念、靠烧钱就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则是一叶障目。其实,对于BAT而言,上述套路不过是成功的辅助手段,核心仍然是产品。比如,你今天所依附的平台,其实正是他们精心打造的产品。
所以,今天的互联网创业者,只有紧紧盯住消费者,找到能满足消费者刚需和痛点的产品,才是正道。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前辈的套路,只在所谓的商业模式里兜圈子,那就真有点舍本求末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