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中超2017赛季落下帷幕
澎湃新闻记者 宋承良
“别人花30亿拿到52分,我们才花了3亿,你已经很厉害了。”
中超2017赛季落幕后,富力俱乐部副董事长黄盛华宽慰主帅斯托伊科维奇时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30亿、3亿无论哪个数字都已足够惊人,但这就是当下中超各俱乐部投入大幅增长,争冠球队(包括争夺亚冠资格)军备竞争的真实写照。
中超这几年,俱乐部投入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也日益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2010年恒大进入中超一年投入一个亿已算联赛顶级投入,但最近三个赛季各支降级队的投入都早已超过这个数字。
投入年复一年的增长,俱乐部间的开支差距也愈渐拉开,但背后不容忽视的是俱乐部造血能力的低下,在投资人还有能力砸钱的时候,中超应该及早梳理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争冠与降级队投入差距近20倍
如今,中超积分榜早已是球队实力和财力的双重体现。
不算苏宁和申花这样的误差(两支投入位居上游的球队分列倒数第6、第5位),哪怕是不愿加入军备竞赛的斯托伊科维奇,他麾下的富力(排名第5位)小打小闹一个赛季也花费了3亿元。如今,队内头号球星扎哈维开出的新赛季年薪要求甚至高达1500万美元。
事实上,这几个赛季降级球队的投入已经止步不前。
2015赛季降级队中,申鑫的投入就低于2亿元,而贵州人和的投入甚至还位于联赛中游水平;2016赛季降级的杭州绿城和石家庄永昌的投入同样低于2亿元,今年降级的辽宁和延边投入也低于2亿元。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由此冲冠球队和保级球队的投入差距日益拉大。过去两个类别的俱乐部投入最高差距6倍多,而今年陡增至近20倍。
与此同时,中超各队也陷入高投入高回报的追逐。过去两个赛季的升班马天津权健和河北华夏幸福却都凭借巨大的投入获得了联赛前四。
在这样水涨船高的投入面前,不但推高了外援市场,甚至原本7000万元的中超分红(2016赛季)对于那些保级球队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各队加大投入也让联赛陷入另一个局面——经济不发达区域与发达城市群球队此消彼长。
以这个赛季为例,中国足球传统人才摇篮东北正在顶级联赛的版图中深陷困境。
从投入来看,降级的辽宁和延边两支球队应该属于中超最下游水准,甚至赛季进行到一半,延边的赞助商富德集团宣布不再给俱乐部注资。
过去,中超最多时曾拥有4支东北地区的球队,而下个赛季,来自东北地区的中超球队就只剩下长春亚泰和升班马大连一方了。
三大发达城市群成联赛中坚
随着今年的积分榜尘埃落定,中超版图也成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发达城市群唱主角。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让区域内的职业球队不断涌现,而那些身在中超的顶级球队也能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赞助投入。
依托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大多数实力强劲的俱乐部并不愁商业投入和赞助。权健和华夏幸福本赛季的投入属于联赛顶级行列(按照富力方面的说法高达30亿元)。
此外,这个区域还有北京国安和天津泰达两支老牌球队,本赛季这两支球队尽管成绩不佳,但投入也至少是超过5亿元的级别,在联赛中也算是小康水准。
而在新华社的分析看来,未来京津冀甚至可能成为中超的伦敦,“京津冀有望出现北京国安、北京人和、天津泰达、石家庄永昌、河北华夏幸福五支顶级联赛劲旅扎堆的‘一小时足球圈’。”(编者注:应为六支队,还有天津权健)
珠三角的中超俱乐部主要以冠军恒大和第五名的富力为代表,背靠民企的他们也更多懂得合理的市场化。
据新华社报道称,广州副市长王东在介绍珠三角中超队时,就如此总结:“真正的职业化是市场的胜利,虽然我们政府很重视,但从来不干涉。别人问广州经验,我说经验就是别瞎管,按照市场规律走。”
恒大这几年每年维持着10几亿的投入,属于顶级投入的俱乐部之一;富力的投入也超过了3亿元,是经济型投入俱乐部的代表。
排名第二的上海上港则是长三角地区的代表,事实上上赛季苏宁和申花两支球队(投入也达到10亿元,位居联赛前列)和上港一起,都排名联赛前四,前四名球队中包括了三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球队。这个区域涌动的资本也让俱乐部有足够的竞争力。
按照区域划分,目前京津冀地区包括了四支球队,下赛季加上北京人和将达到惊人的5支球队;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也分别有3支和2支球队,这三个地区球队的数量和投入级别,都是联赛的最中坚力量。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超顶级球队的区域经济属性日渐明晰,这也在加剧联赛的不平衡性。
“职业俱乐部收入来自于赞助商,在经济发达区域,赞助商来源不愁,俱乐部的生存环境就会好点。”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认为,中超发展不平衡现象日趋明显。
新华社也曾发表评论表示,职业俱乐部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充分了解职业联赛的残酷性,中小球队也继续大俱乐部的“医保”。
那么该如何解读这7年以来中超很多俱乐部先后加入军备竞赛?
张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一些俱乐部投资人,为什么愿意花费高额代价来经营俱乐部?因为俱乐部成绩好坏,声望大小,对他投资方本身影响力会放大。”
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过去几年财报都显示,俱乐部因为花销巨大处在亏损状态。
其实不单恒大一家,任何一家投入达到数亿元的俱乐部,都必然处在亏损状态,毕竟,没有一家俱乐部能够有足够的造血能力来收回投资。
“在中国,职业足球投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在职业足球以外,比方说这种大投入会在投资方的生意上会有所体现。”
张庆把这样的现象形容为足球圈内种树,最终起到了一种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更多收益来自于职业体系以外,其实这种情况就会对职业体系本身造成某种破坏,因为价格不能够反应价值体现,某程度还会对国际足球市场有干扰的行为。”
事实上,中国足协也在努力尝试扭转这种现象。从外援和U23新政看,有意限制球队的高投入,让俱乐部更加重视青训。不过,在职业化发展不足的当下,俱乐部如何健康理性发展仍是最大的课题。
富力、力帆经过几年的打造,已经进入了循序渐进的健康模式,而河南建业这个赛季启用了众多U23球员,这也必将为未来沉淀力量。
中性队名刻不容缓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最近几年时间,各家俱乐部的投资方应该还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俱乐部的运营费用。不过从长远来看,一旦母体停止供血,俱乐部本身如何造血,这是摆在每一个俱乐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其中,如何开发球迷市场,中超各家还是没想清楚。而其中第一点,就是让赞助商离开队名。
张庆也提到了要让俱乐部名称回归中性,“从经营主体来看根植球迷市场,让俱乐部和球迷进行更广泛联系,这也是国际体育发展的规律性。”
“固然外部经济环境有影响,但只要能够做到融入城市、社区和球迷,俱乐部波动性就不那么大。”
此前在足改相关文件中就提到有条件的俱乐部可以实行队名中性化,然而这种建议型的力度并不算大。张庆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需要靠政策面,从尊重职业体育规律入手,更有力度去推行。”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