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13.2%! 房地产投资继续两位数增长,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

时间:2018-08-17 08:25

来源:作者:点击:

  文 | A森 (公众号ID:AndsonVision)

13.2%! 房地产投资继续两位数增长,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

 
  A森以文会友,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

  请不吝转发朋友圈,让更多朋友阅读,一同探讨。

  昨天,7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了,没有了6月的惊讶,却也是让人觉得不可理解。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已经在公布降准后全国范围不断升级,而且经常可以传出各地土拍凉凉的声音。

  但是,如果我们来看看数据,现实与想象的差距顿然浮现:

  7月份房地产投资,单月同比暴增13.2%,创2016年10月以来最快增速。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9%,是上月的2倍;新屋开工更夸张,32.4%的增幅。即便把2018年1~7月房地产投资综合起来看,也有10.2%的增长,而同期的固定投资才5.5%,基建投资5.7%。

  房地产成为“国之重器”,任你哭爹喊娘,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上半年已经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口号。央妈和财爸相互干架后,大家都已经表忠心,会努力配合,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非常不容乐观: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才6%。很明显,出口低迷、去产能、环保风暴、降杠杆等一系列政策,已经让工业受到不小的影响。

  再来看看消费,7月份才8.8%,传统7月份的汽车火爆、家电火爆,今年全部熄火。

  坦率说,这份成绩单也只能勉强说比6月份好一点罢了。

  但是,如果长期维持在这样的水平,中国GDP全面放缓将成为趋势。

  不仅如此,与6月份一样,房地产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关于这点,很多问我,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怎么了?

  今天,A森(ID:AndsonVision)就给大家聊聊这茬儿~

  由于本文会显示一个新的核心观点,因此,请大家保持专注

  ——

  当我们分析经济数据的时候,请大家首先要清空大脑,不要有什么好的坏的、对的错的等想法。

  这不仅幼稚,而且最关键是妨碍自己的判断。

  我们看数据的时候,最关心的是:基本面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唯有了解市场、了解现实,你才能赚到钱!

  你要问我,这份成绩单背后的现实逻辑该怎么看?其实非常简单 ——

  中国经济截至目前,根本还没有找到新的动能。

  入世前,我们没有找到,所有改革一直很困难;入世后,我们终于发现,出口才是真正的王道;但是,次贷危机后,随着出口增速的放缓,我们又开始迷茫了。

  喊了很多年的转型,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起码眼下来说,并不足以支撑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的重负。

  可能下面的话,很多人不爱听,但是,从尊重事实的角度,我不得不直言相告 ——

  没有出口强力支撑的中国经济,就像宫里的太监,要想站直了上厕所,根本没有可能。

  就像A森(ID:AndsonVision)经常提到的经济学第一定律,萨伊定律所昭示我们的,中国是一个内需极度贫乏的国家。

  PS: 萨伊定律定义,请大家看我的历史文章。

  不要以为很多人买奢侈品、上千万买房子、豪车开开、猫屎咖啡喝喝,你就真认为中国已经富的冒油了。

  相比中国目前的产能来说,我们的消费型内需实在是少的可怜。消费型内需对GDP的贡献,也才3成左右。而同期,美国的消费型内需则对GDP贡献达到7成。

  考虑到两国本来GDP的盘子就相差很大,两者之间消费型内需的差距那就更是天壤之别了。

  你消费型内需不足,那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就是亏损。因此,你不靠出口,靠什么?

  不仅如此,只有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制度转让,才是后进国家不断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过去70年的历史,那么多国家尝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成为中高端制造业强国,可真正实现的只有日本、韩国、以色列、西欧、北欧、新加坡。

  如果你把地图打开,仔细看看。这些国家都是当年美国用来封堵苏联的前沿国家,新加坡则是全球核心位置。

  只有这些国家,美国是极大的容忍,给予他们很多技术转让,使得他们的产业升级不断成功,并且允许他们出口美国市场,从而实现经济飞速发展。

  你可以天天反美,但是,其实,没有一个国家离得开美国。而这又是一个很多人无法认同的事实。

  但是,全球目前的产业链体系,它就是这样的。你要想活得好,这就是事实。

  ——

  尽管我写过很多有关出口导向的文章,各位老铁可以翻看一下。但是,我也很清楚,非常多的人并不理解,或者是直接当小说看。

  可我们国家的管理层却是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的——

  中国经济不能没有强大的出口导向模式。

  刚刚美国对我们的光伏产业征收额外关税,我们就想反击。之前的500亿、2000亿,我们也反击。

  其背后的核心,根本不是什么爱不爱国,也不是什么反美。而是,没有出口导向,我们的外汇储备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枯竭。

  我们每年要从国际上购入大量的商品、资源、能源、高端产品和服务,没有美元,经济马上就会全面瘫痪。

  而最可怕不仅仅使这个,还有金融领域。

  很多人一直责怪央妈乱印钱。Ok,央妈心胸宽广,可以不跟你计较。

  但是,稍微懂点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人都知道,入世以后的人民币超发,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央妈可以控制的。

  我们奉行的是“外汇管制 + 联系汇率”:

  企业出口赚取一美元,钱是直接到外管局账上的,你自己是不能拿的。央妈根据当时的最新市场汇率(联系汇率,盯着美元),印一笔新的人民币出来给企业。

  为了防止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央妈还要大量使用央妈票据,把这些新印出来的钱全部重新收回央妈的资产负债表上。

  而整个中国金融系统中最好的抵押品,长期以来一直是外汇。而央妈在有了类似优质的抵押品后,才可以印钱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才有足够的钱贷出去。

  简单说,出口越成功,美元进来越多,M2(货币供给)就越多。反之,现在M2 不断下滑到8%,考虑到很多货币供给还真的是为了国内的正常提供,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有信心的反推,中国目前的出口业其实非常萎靡。

  如果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干预的场景下,其实中国目前的利率天然就应该上升了。

  原因非常简单,出口不行了,美元就进来少了,然后央妈印钱的能力就被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此整个市场应该实际利率不断上抬。

  可事实是,央妈不仅没有加息,而是不断降息。

  这又是为什么呢?

  ——

  人性是怕痛的!

  你真的服从经济周期实施加息,大家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人民币超发的锚目前还是盯着美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你私有产权保护的差,你自己没有足够的内需,就只能看美国人的脸色。

  尽管如此,但是在外汇流入越来越少的当下,央妈要发钱出来,还是需要抵押品啊。

  否则就像7月份的基建数据一样,非常难看。

  怎么说呢?

  降准和扩大基建早就已经被确定的方案。但是,大量的钱都留在银行间,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

  即便是流入实体经济的那些钱,从M1、M2 的数据关系,从社会新增融资的规模等诸多方面开看,企业和居民把大量的存款都用于还债了,因此当然没有钱消费,更没有钱来扩大投资。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 ——

  那就是金融系统中,合格的抵押品越来越少了。从央妈到商业银行、到实体经济这条货币传导体系,变的越来越走不通了。

  这就像你自己去按揭买房,你最后不也是要拿着产证复印件给银行吗?否则银行怎么可能放款给你的上家房东呢?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在这种严峻的局面下,新增外汇越来越少,可整个经济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撑,中国金融系统就不得不挖掘出新的抵押品出来,从而才能完全打通这一系列的流程。

  一个社会融资,要么靠坚不可摧的信用,要么靠外汇,要么靠黄金储备,要么只有靠土地及相关衍生品。

  英美体系,说白了,真的是建立在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上。你看看特朗普稍微说两句“不喜欢加息”,马上大家都骂他,吓得他不敢多嘴。

  为什么这样?无非是,人家国民意识高。知道央妈乱印钱的本质,就是全民强制征税。

  因此,从一开始就用央妈独立性来反击你。

  说白了,美国的信用是建立在一个极为关键的理念

“抢劫就爆头”。因此,谁都不敢乱来,央妈也不敢不认真对付通货膨胀。

  而后进国家,之所以是后进,不仅仅是技术差、企业竞争力弱,更重要的是在建立现代商业文明基石的私有产权保护方面,也是有待不断优化。

  因此,你要么用外汇来作抵押,这其实就是在借用美国人私有产权保护所产生的信用为己所用;要么你只能用土地来做信用担保。

  ——

  看明白这个底层逻辑,就明白,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在未来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整个金融系统将会越来越依赖土地、楼市作为信用担保来融资。

  同时,房地产对于经济的短期拉动效应,还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公有制土地政策不会改变,现有的分税制体系下,土地财政依旧是大部分地方财政的核心收税工具。

  因此,房地产投资两位数增长,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尤其在经济增速面临放缓的情况下,房地产的拉动效应,其实是更加强而有力。

  客观的说,这里没有坏人要捣蛋,没有人不想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房地产,只能说是基本面决定的。

  因此,本轮去库存后,我们可以确信 ——

  不久将来,还会有新一轮去库存。最多形式和口号不同。

  接地气的说,造楼是不能停的,停了就要饿肚子。

  不管你开不开心,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挣扎着爬上这列飞驰中的火车,然后千万不要耳朵软自己跳下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视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