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当前经济形势,看明白这些,才是真的懂!
2018-08-30 18:58 来源:经济日报 教育 /消费 /汇率
原标题:当前经济形势,看明白这些,才是真的懂!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CPI“破2”、调查失业率“破5”、人民币汇率涨波动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等引起了市场的担忧。
物价是否会进一步上涨?未来就业形势如何?人民币汇率会不会持续大幅下跌,我国经济是不是真的“消费疲软”?……经济日报近期推出“经济热点理性看”系列评论,对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担忧和恐慌情绪,甚至有人预言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
CPI“破2”未改变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7月份我国物价水平抬升,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从食品价格看,由于全国大范围出现高温炎热和暴雨天气,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储运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鲜菜、鸡蛋、奶类、肉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应该看到的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看,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物价运行的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
由于助推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和削减物价上涨压力的有利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下半年物价运行局面变得相对复杂一些。但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金融环境总体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决定了总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因此,我国物价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并未发生改变,维持低通胀的概率大,不必担忧通货膨胀“卷土重来”。(CPI“破2” 通胀来了? 经济日报:不必过于焦虑)
“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小幅上升了0.3个百分点。有观点认为,调查失业率“破5”会波及就业形势,甚至影响到全年就业目标如期实现——
调查失业率“破5”不改就业稳定大势
今年上半年,调查失业率保持低位,为何在7月份却出现上升?这与就业季影响密切相关。7月份是应届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就业市场的季节,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820万,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但从就业整体形势来看,释放出来的更多是积极信号。
单就失业率分析,今年1月份至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5.0%和5.1%,4月份到6月份都低于5%,其中6月份为4.8%,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全国劳动力月度调查制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从数据上看,7月份确实比前一月出现小幅提升,但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岁至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仍保持在4.4%的低位。
把视野再放大一点,国际劳工组织此前发布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6.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5.5%,全球平均失业率水平为5.7%。一般来说,7%的调查失业率可作为失业的预警红线。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城镇地区失业率水平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
与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的年度目标相比,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仍处在充分就业范围之内。展望未来,经济持续平稳基本面不变,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向好态势不变,将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的“压舱石” 。(调查失业率“破5”不改就业稳定大势)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涨跌互现,波动加大。不少市场人士开始担忧,未来人民币汇率会持续大幅下跌——
人民币汇率波动不会扭转长期稳定趋势
无论从我国经济基本面看,还是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看,汇率短期下行主要是对即期国际市场动荡的一种反应,并不会扭转基本稳定的长期趋势。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汇率弹性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基本稳定基础上的双向波动已成常态。201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6.2%;2018年一季度升值3.9%,二季度贬值5.0%。
当前,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近些年来,我国坚持市场化的汇率改革方向,更多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扰动。
即使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因为外部因素扰动而波动加大,但坚实的基本面仍将支撑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对于市场各方来说,观察人民币汇率,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在遭遇市场短期调整时,应综合多方面的变化情况,作出合理判断,不必过于放大短期波动带来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还会持续大幅下跌吗?专家:不必担忧)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早见成效。多个省份近期均加快了专项债券发行步伐,有观点认为这是“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发行1.35万亿专项债券非“大水漫灌”
2018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宏观政策取向。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8年经济发展目标,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安排20.98万亿元,增长7.6%;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保持上年规模。另安排不列入赤字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500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发行1.35万亿元专项债券是年初既定的计划,并非最近才确定的“刺激”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从1月份至7月份数据看,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特别是短板领域投资明显不足,其中原因包括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不足等。与此同时,上半年专项债券的发行进度较慢,因此有必要加快发行和使用进度,把积极财政政策落到实处。
7月份以来,多个省份相继加大力度发行专项债券。从各省份发行专项债券的情况可以看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进度,政策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券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不是在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总之,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专项债券在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上大有可为。(发行1.35万亿专项债券并非“大水漫灌”)
“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9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在国家倡导减税降负的形势下,为何财政收入不降反增——
财政收入增长与减税降负不矛盾
财政收入增长和减税降负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我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离不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支撑,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新动能新产业快速发展拓宽了税源基础。
减税降负起着涵养税源、“放水养鱼”的作用。正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所说,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是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扎实基础,实施减税降负又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这才是观察财政与经济关系的“大逻辑”。
这种“大逻辑”在经济运行态势和主要税种收入的紧密呼应中更加清晰。
其实,减税效应已经在财政收入数据中有所体现。前7个月累计财政收入增幅比上半年放缓0.6个百分点,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增幅更是比上半年减少了1.7个百分点。这些变化主要受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增值税税率下调,以及7月份办理部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电网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返还等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自5月1日三项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实施后,增值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在下降:前5个月,国内增值税占税收收入比重约为36.96%;前6个月约为36.67%;前7个月约为36.12%。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但总体看,财政收入运行将继续保持平稳,能够实现全年收入预期目标。(财政收入增长与减税降负不矛盾)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比去年同期放缓1.6个百分点。这引发了外界对于我国经济“消费疲软”的担忧。一些观点甚至认为,我国并未出现期望的消费升级,反而正在经历“消费降级”——
单项指标波动不能得出“消费疲软”结论
观察一个经济体的消费是不是出现“疲软”,不能只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一指标,更不能只看其月度数据波动。这是因为,消费是一个慢变量,消费的变化,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也受社会、心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消费不仅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所反映的实物消费,还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通信、文化等服务消费。
具体来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虽然比6月份略降0.2个百分点,但高于5月份0.3个百分点。在同比基数规模已经较大的情况下,经济指标在不同月份出现微小波动,是正常的,不能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就认为消费表现疲软。
尽管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但消费品市场仍保持单月超过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吃、穿、日用品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和服装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9.5%和9.1%,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3.8个和3.4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长11.3%,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CPI同比上涨2.1%,前7个月平均同比上涨2.0%,在整个消费品市场供给非常充裕的形势下,价格还能保持温和上涨,说明需求在持续扩张,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如果我们对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水平等因素作历史、纵向比较,就不难发现,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供给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换进程在加快,消费升级的态势不可逆转。(单项指标波动不能得出“消费疲软”结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