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燥热与虚火

时间:2016-05-06 15:51

来源:作者:点击: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李向帅

5月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起了“你还会选择约车出行吗”的小调查,截至当天下午三点,在参与讨论的网友中,30%认为,“不会再用网约车了,会尽量乘坐正规出租公司的出租车”;29%称,“在出台网约车官方管理办法前不会再用,各方应尽快加强监管”;选择“还会使用网约车”的约占35%。此前,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消协联合发布的《专车消费安全状况调查报告(2016年度)》中,“45.05%的受访者在乘专车时担心安全问题”的调查结果,也被不少报道引用。此外,还有不少网民通过留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网约车的安全焦虑。

与此相对,我国每年交通死亡人数都高达数万人,“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连续十年高居世界第一”。类似的新闻年年都有,却少见引发恐慌情绪。交通安全同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何舆论却对此表现出相对冷静的一面?在讨论如何促进交通安全等话题时更为理性?

人是感性的存在,网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互联网的虚拟属性,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实社会规范对人的束缚,助长了感性的释放。特别是一些具象化的表达,容易激发网民不安全感;而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更容易让这种不安全感上升成为一种普遍的气氛,反过来对网民的不安全感形成“确证”和强化,直接形成了人民日报所说的“偏颇”。这种“偏颇”可以说是舆论燥热的一种体现,在不少热点舆情事件中都一再出现。

比如最近的魏则西死亡事件。五一小长假期间,事件急剧升温,不少网民都感受到了“百度刷屏”,与此同时,各种声讨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对于魏则西的死因则少有人关注。

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魏则西患的是滑膜肉瘤癌症。这是一种什么病呢?中国科学报5月6日发文称,“滑膜肉瘤则是一种更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预期生存时间主要与患者的基因分型、年龄、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等因素有关。如果是早期病变,生存期可以大于10年,而一旦转移,根据欧洲EORTC的数据生存期仅在15个月左右”。魏则西属于后者。在知乎网站上,魏则西生前的自我介绍中,就有“滑膜肉瘤转移”。对于魏则西一家来说,可谓“多次求医无果”,最后抱着一线希望通过百度找了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该事件发酵正热的时候(5月1日),魏父也曾通过媒体表示,不想被卷入商业纠葛之中。“我们不想得到任何补偿,也不想告任何机构和个人。对于百度和医院,我们没有任何仇恨”。

网络时代,个人际遇跻身公众视野当中并上升为一件公共事件后,事件的走势很可能会超出当事人的想象与控制。众人借此表达公共诉求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很可能具有相当的正当性。只是,如果脱离了事情本身的症结,在情绪丰富、民意充沛的网上,这种正当性可能会失之于燥热,导致舆论失焦,遮蔽了一些重要问题。

面对燥热的舆论,更需要“兼听则明”。在开放多元的讨论中,理性的声音对这种燥热具有天然制约的作用,有助于其降温。此外,在倾听大多数网民呼声的同时,还要关注少数网民的不同声音。大部分网民会随着新舆情热点的出现而转移,那些不迎合民意、着眼于事件本身的理性思考,往往在舆情退潮时才会更加凸显。从线下改进的角度出发,舆情退潮时,一切工作才刚刚开始。

更多精彩舆情研判请关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