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做好舆情工作也需要“工匠精神”

时间:2016-05-17 14:08

来源:作者:点击: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时间”里,作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汇——“工匠精神”备受关注,也激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其实,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业敬业等一系列精神内涵,对于提升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舆情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做好舆情工作离不开精准研判、专业应对和常怀敬畏之心。

  精准研判,回应核心诉求。研判是应对的基础。换言之,不能准确把握舆论观点和核心诉求,就无法有效开展舆论引导,有时甚至缘木求鱼,徒增困扰。以近期持续发酵的“安徽女高中生被下药事件”为例,事件曝光后,大量碎片化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但由于学校环境相对封闭,详细事实无法完整还原,因此,厘清事实、分清刑责是舆论的主要诉求。然而,警方通报仅以“涉及未成年人”为由避谈案情,转而强调“依校规处理”,并发表所谓“高考祝福”。显然,警方错置了自身角色,错估了舆论核心诉求,势必遭到差评。

  专业应对,化解深层误区。涉法舆情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其中既包括对舆论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法律的掌握,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政法舆情的专业

  化应对。“深圳落马官员退赃600万仅被指控受贿300万”所引发的舆情争议,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公众对司法规律的误解。在实践中,类似“退多判少”的案例并不鲜见。司法机关对受贿事实发现不全或者受贿数额认定无法达到证明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公众之所以产生质疑与不满,是因为不能辨别司法机关是“诚不能也”抑或“实不为也”。司法机关应通过公开案情、释明证据规则,尽可能地追求司法证明结果的透明度,以期消解公众的疑惑。

  常怀敬畏,把握分寸底线。舆论是一种社会评价活动,敬畏舆论就是敬畏公意。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前夕,一位来自军工系统的政协委员在议政的会场上,因不满记者追问而公开言语威胁,这一幕让不少人瞠目结舌。记者以提问为天职,不该受到威胁;舆论以监督为本义,理应获得尊重。这样一起反面案例告诉我们,对舆论要常怀敬畏,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底线。

  面对“众声喧哗”,政法舆论工作者更应当聚气凝神,学习工匠精神,多一些专精本领,多一份敬畏之心,以舆情为镜,维护司法公信与权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