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2月26日晚21时30分许,北京昌平女法官马彩云遭案件当事人枪击,英勇殉职。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引起众多法律人,尤其是法官同行的关注,在对凶手的一致谴责声中,夹杂了对自身生存现状的体悟,对事件处理的质疑,乃至愤怒。愤怒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质疑法院以及有关部门为何不尽早公布权威消息,而自媒体的平台的碎片化消息又无法及时还原真相;第二,部分网民对牺牲法官缺乏基本的同理心,甚至冷嘲热讽、无端谩骂。
法官因职业原因遭到杀戮的事件并非首次发生,但此案所造成的舆论震荡格外猛烈。事发后,法官乃至整个政法干警群体“抱团”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这个长期以来在舆论场颇为谦抑甚至沉默的群体,借由悲情与焦虑的情绪,在短时间内成为了舆论焦点,在现代传播研究中无疑堪称一个“现象级”的经典案例。
然而,长期的压抑与骤然的爆发都不是常态。坚持善良、理性的价值,维持平衡、多元的结构,才是健康舆论生态的应有状态。
舆论是弱势群体的天然盟友,因为同情弱者是人性必然。有学者更指出,生活中的强势群体往往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那些在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群体,在舆论中往往更愿意选择低调和沉默。因此,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掌握司法公器的“强势者”们似乎就注定了舆论弱势地位。
那么,在舆论场中,有比法官更加弱势的吗?当然有!他们的名字叫:城管。
2月29日,浙江宁波4名城管发放拆违通知书时遭暴力抗法,造成两死两伤。遗憾的是,舆论给予遇害城管队员的同情更为吝啬,取而代之的则是刺耳的“叫好”声。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相较法官,城管更加是一个被舆论高度标签化、脸谱化的群体,多数人的惯性思维已足以淹没个案的是非曲直。
本周的另一案例,似乎也可以为所谓“强势与弱势”观点做一注脚。日前,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许永盛出庭受审,当庭喊冤称遭刑讯逼供。当人人喊打的“刑讯逼供”与“落马高官”这一特殊群体相结合时,多数舆论参与者都选择了冷眼旁观,而不是为被告人叫屈。
其实,在舆论多元的今天,每个人都可能通过自己手中的话筒,成为舆论强势者,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遍的公理和正义,而不能滥施话语戾气,防止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撕裂社会和谐。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