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暗访实录:商业创新?涉嫌违法?
记者接到群众举报: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位于重庆渝中区新华路388号9-7-02#的“重庆聚才道集团”格外热闹。不少人带着家人和孩子,来了解和购买该集团推出的高额返利产品,而在这个机构却没见到任何金融牌照。
日前,记者跟随人群来到了这家机构所在的4楼。入口处,写着“重庆聚才道集团”几个大字。
办公区域内,摆放着一些沙发和桌子,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谈话。往里面走,是一个培训教室,摆放着上百把椅子,几十人正在里面听课。
讲台一旁,挂着聚才道集团董事长余某的半身照,照片下方写着“中国金融管理大师第一人”的介绍。一位自称是集团市场部李经理的人,正在宣讲集团的“商业创新”,并说董事长“30多岁,身价上亿”,自己“入行一年,赚了几百万元”,公司“正要在纳斯达克上市”,说“财富往往不属于有能力的人,而是属于善抓机遇的人”,让大家把握好投资机会。
据李经理介绍,集团推出的理财产品主要有4种:一是叫家家惠,即交1.5万元,每天返利100元,可以返3年,共计109500元;二是叫“十年空间”,最低交15万元,返利与家家惠相当;三是公司在美国上市的原始股,300万元一股,可以拆份,3万元一份,一旦上市,利润可达上百倍;四是可以将房产和车子抵押给公司,由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所得抵押资金用来购买企业理财产品。
李经理称,公司有私募牌照,可以进行全球集资。今年10月起,投资100万元以下的客户还将由公司成立的担保基金进行担保,保赚不赔。他说:“我们集团旗下的律师事务所就在8楼,专门规避法律风险,合法性不存在问题。”
一个小时的宣讲结束后,在李经理带领下,一些人来到8楼购买基金产品。记者跟着来到8楼,只见办公室门口悬挂着“聚才道法律咨询事务所”字样,但没看到律师,几间会议室里坐着一些正在商讨投资的人。
再往里面走,就是交钱处。两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桌前,正拿着POS机忙碌地给排队的人刷卡,不一会就有一二十人交了钱,少的1.5万元,多的数万元。记者看到,这些钱并未打到“重庆聚才道集团”账户下,有的打到一科技公司名下,有的打到一个体商户名下。刷卡完毕,交易就算完成了,没有合同,也没有发票。
“怎么没有发票?”有人问。“你往支付宝、余额宝里存钱的时候,他们给你开发票吗?一样的道理。”李经理回答说。
“钱怎么不是打到聚才道账户?”又有人问。李经理答:“这是为了避税,问那么多干什么,保证你有钱赚就行了。”
“你们交了多少钱?”记者问一位刚交过钱的年轻人。“这一次又交了7.5万元。”年轻人说,自己半年前投资了1.5万元,现在已经回本了,看到返利可观,就又多投了些。他劝记者“赶快投,没问题”。
为了鼓励以旧带新,该公司还对成功拉人投资者进行返利。介绍一个人投资1.5万元,第一天返现200元,以后每天返现9元,一直返利3年结束。
“重庆聚才道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有没有取得相应的金融牌照?是否拥有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返利能力?
记者查询工商登记信息,没有发现名称为“重庆聚才道集团”的公司,但有名为“重庆聚才道企业管理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正是这里。
查询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而实缴资本为3万元。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招生招考信息咨询;销售日用百货、机械配件、建材、计算机软硬件、通讯器材、机电产品、体育用品、冶金设备、汽摩配件;从事货运进出口及技术进出口。从查询到的信息看,并未包含金融类业务。
重庆工商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工商部门对金融机构采取的是“先证后照”,即需取得金融资质后工商部门才予以登记,而该公司在工商登记注册时未提供任何金融资质。
按照重庆市有关规定,金融机构从业时,需要向金融管理部门备案。记者向重庆市金融管理办公室核实,了解到该机构未备案。
那么,该公司市场部李经理所说的拥有私募资金牌照是否属实?2014年出台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应当向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并根据基金业协会相关规定报送基本信息,基金业协会在申请材料齐备后以网站公告形式办理登记手续。记者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公示系统查询,并未找到该公司登记信息。
“即使该公司拥有私募牌照,也涉嫌违法。”京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认为,《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且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特定数量;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
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网上有涉及该公司的举报信息。比如,有市民在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反映称:“重庆聚才道集团”打着分红口号非法集资,很多家里人亲戚都着迷,无法劝阻,希望政府及时制止。
今年3月21日,重庆市工商部门给该市民回信称:较场口工商所执法人员到该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该公司经营场所悬挂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商业信息咨询。现场未发现该公司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和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您在信中反映该公司非法集资的问题,我局也将此情况汇报给渝中区金融办,下一步加强对该公司的监督管理。
现场访问:真糊涂?假糊涂?
“重庆聚才道集团”何以能在短期内吸引众人投资?记者对部分参与者进行了访谈交流。
有人“真糊涂”:“不往这投往哪投?”
记者在“聚才道”组织的培训现场看到,参加培训的既有年轻人,也有不少老年人,一些老年人还带着年幼的孙子来听课。不少老年人不但时不时对“导师”的精彩讲课鼓掌叫好,还很快成为该公司基金的购买者。
“您看到公司的金融牌照了吗?”在该公司8楼的交钱现场,记者向一名刚刚花了1.5万元购买“家家惠”的老太太询问。
“没有。”老太太回答。
“那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不怕上当吗?”
“不往这投往哪投?”
据这名老太太介绍,她退休后手里有点钱,放在银行嫌利息少,又没有其他投资途径,就买了这个产品。“听别人说按天返利,每天都返,也不像是骗人的,就试试看。”
也有一些投资者告诉记者,没有看到金融牌照,也不签订合同,总感到心里“悬吊吊”的,但又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只有投在这里。“自己看不懂,是熟人引荐的,熟人总不能骗人吧?”一些投资者说。
有人“装糊涂”:“进得越早赚得越多!”
培训结束后,记者以准备投资为借口,向授课的市场部李经理请教。站在李经理身边的两位年轻人听到记者的问题后,热情地帮李经理解答。“我们也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对这个公司比较了解,已经投了很多钱,投资越早赚得越多!”其中一位男士说。
当记者问李经理是否有金融牌照,为何不挂出来时,他身边的一位女士介绍说,她亲眼看到了公司的私募基金牌照,并说“这个行业比较乱,如果挂出来了,就会有人拿着这个牌照干坏事”。
记者以请教问题为名,与这名女士互留了联系方式。不久这名女士发来信息说:“自己的哥哥和爸爸都投了钱,要投就抓紧时间,从10月开始小额投资就不接了,只接5万元以上的。”她还要求与记者见面,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法集资案例中存在不少“装糊涂”的人,这些人明知是骗,仍然甘愿上当,一方面存在投机心理,幻想着在庞氏骗局崩盘前抽身,另一方面存在算计别人心理,企图通过拉人入伙进行“抽水”。
有人不管“糊涂不糊涂”:“看着财富一天天增长,无法抗拒”
记者访谈发现,部分人之所以愿意冒险投资,是经不起高额返利的诱惑。
一位投了1.5万元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投资什么都有风险,所以他并不关心这个公司合不合法,只要能赚钱。“我打听了一下,一些人半年前就开始投资,每天返利,早已赚了钱,有钱不赚才傻。”他说。
记者暗访时看到,该公司旁边的一家证券公司门口,摆着一个警示牌,警示牌上写着“正确认识私募,远离非法集资”,上面着重介绍了私募基金的定义以及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的区别,只需要稍加注意,就能知道何谓非法集资。而一些人路过时,却不大去细看。
“大家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只想到公司会几倍甚至几十倍返利,不会想返利能不能持久。”向记者举报该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的一名投资者说,“自己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在手机APP里看到自己的财富一天天增长,也无法抗拒,还想多投一点,幸好感觉不对,及时抽身。”
暗访时,一些投资者无法回答记者“是否安全”的提问,就回答称“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专家谈:对涉嫌非法集资要打早打小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部分机构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甚至将触角伸向校园,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金融管理机构对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暴利驱动下,部分机构仍铤而走险。
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企业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时,总是打着“高额返利”的旗号,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返利吸引资金,实际上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高额的返利是不可能持续的,哪怕是世界上盈利性最好的公司。
“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属于非法集资,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论处。”京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表示。
“对非法集资必须多部门联动,予以严厉打击。”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研究室主任方明表示,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打击非法集资做出了全面部署,既有总体要求,也有具体目标和措施,应该说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加强履责及部门联动,将相关预防、监管措施做实。
首先,在预防方面,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风险研判,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发动公众防范预警。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表示,对非法集资要打早打小,充分利用互联网舆情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创新日常巡查方式等措施,尤其是发动基层群众以及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测与甄别,发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时调查。
其次,在打击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依法处置案件,切实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方明表示,非法集资往往涉及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若不严厉打击,妥善处置,会给社会造成极大损害,因此务必要严厉打击,鼓励、奖励群众举报,凡举必查。同时,须对参与者进行区分界定,对主要人员及参与“抽水”的人员进行严惩,在法律打击保底的情况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打击合力,加大违法成本。
再次,在宣传教育方面,要创新方法,注重效果,切实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一些内部人士表示,当前针对非法集资宣传仍停留在搬法条、念文件、发短信、做展牌等阶段,对具体的案例缺乏深入分析,宣传效果不佳,建议用更生动的案例、更有趣的形式,将非法集资的表现、危害等展示给公众,切实提升宣传效果。
记者点评:贪欲就是可叮咬的缝隙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提醒广大群众警惕非法集资骗局,但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非法集资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抓住了部分人的贪欲心,让其失去对事实的辨识力和自我控制力。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对非法集资这只苍蝇来说,部分人的贪欲就是可供叮咬的缝隙。不法分子利用人的贪欲心,精心编织财富神话,以高乎常理的回报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通过持续不断的“喂食”吊足人们胃口,让人以为快速致富的神话近在咫尺。当投资者倾其所有越陷越深时,他们却突然卷钱蒸发。当投资者发现上当受骗时,一辈子的辛苦钱早已荡然无存。
因非法集资往往利用传销手法,故发展速度迅猛,涉及人员众多,骗取资金巨大。公开资料显示,一些已经破获的非法集资案件,短时间内竟骗取资金高达数百亿元,涉及群众数十万人,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为此,公安、央行等部门,近年来持续加大非法集资宣传、打击力度,不断破获案件,展示非法集资的新形式、新动态,及时对社会发出警示。
然而,此举虽取得较大成效,但仍不足以让非法集资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贪欲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借助于贪欲,非法集资能够迅速占领人们的大脑,让人们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即使编造的谎言漏洞百出,即使荒唐的说辞违背常理,但因为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也能快速得逞。即便是没有凭证,仅借助于一个小小的手机APP,依托APP中每天更新的数字,就能够牢牢拴住一些人的心,让其心甘情愿接受“洗脑”。
贪欲让一部分人失去基本判断力,更让一部分人失去自我控制力。为了一己私利,有人助纣为虐,大肆发展下线,甚至坑骗亲戚、朋友,只为了从中“抽水”。相比于失去基本判断力的人,这些人不但不值得同情,还应当予以谴责和惩处,因为前者还算是受害者,而他们却是施害者。
当下,非法集资的手段不断翻新,甚至披上“虚拟货币”“虚拟经济”“区块链”等概念的外衣;范围也不断延展,甚至有向校园这片净土蔓延的趋势。若不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手段,实施更加严厉的打击措施,不但一些新技术会受到污染,孩子们也难免会遭殃。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法集资之所以得逞,正是看准了贪欲这个内因,并施以诱骗之外因,才导致一些人上当受骗。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内因,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教育与引导,让人们认识到非法集资的危害,警惕因利欲熏心而造成利令智昏。同时,要采取有效手段,不给外因留下可以发挥作用的条件。
+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