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刘戈: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有那么好吗?

时间:2016-04-29 18:00

来源:作者:点击:

  摘要:在首季经济数据“开门红”的时候,提醒大家中国经济的“三个没有变”不是唱衰中国经济,而是希望更冷静、全面、长期的观察中国经济。真正的信心来自于对困难最全面的准备,而不是某些指标的短时间变化。

  (搜狐财经思想库:让思维有乐趣,让思想有力量!汇集顶尖财经智库,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识,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

  (刘戈 央视财经评论员,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当我们缺乏信心的时候,总是迫切的希望从各种蛛丝马迹的变化中寻找建立信心的来源。2016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特别适合担当这样的角色——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它来了。

  众多的媒体和专家用“开门红”这一在中国经济发展语境中失踪了很久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数字带来的喜悦感。在过于兴奋的声调中,我似乎也听到一点忽悠股民入市,为下一轮“割韭菜”施肥的杂音。甚至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宣布,中国经济已经迎来U型反转,从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周期,一季度的向好数据就是这个新周期的开始。

  且慢,如果我们稍微冷静一点就会发现,导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房地产的复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重启,这是几个月来房地产刺激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投入的效果显现。也就是说,这些给我们带来信心的增长因素恰好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力图摆脱的路径依赖。你以为自己这一次找到了真爱,但结果发现,导致姑娘看上你的,还是你爹的钱——这不免让人略微的有些沮丧。

  当然,作为一个中性词,并不存在白富美的GDP和傻白甜的GDP之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当下的中国经济所最需要的,它所带来的好处除了实实在在的产出和就业,还在于传递这样一种有助于信心建立的微妙心理——在经济下行有滑出风险控制区的时候,政府只要略微的动用几件工具,就可以让偏离的车体重新回到既定的轨道上来。

  在再一次坚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之后,我们还是不能忘掉几年来所形成的共识:过度依托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被迫也必须进行一次痛苦的转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和困境,并不会因为一季度的“开门红”得到缓解。中国经济发展处境的三个方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长期性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没有改变。

  首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长期性没有变。在上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政府政策、机构和个人投资、社会人力资源几乎都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重化工业倾斜,采矿、钢铁、有色、建材、造船、货车、建筑机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吸纳了最多的资源,形成了极大过剩的产能,并且背负了巨大的债务。最近的两三年,虽然这些领域里的企业一直在谋求转型,但相当多的企业未必能够走出困境,在今后的几年中依然会有不少企业在苦苦支撑多年后陆续的倒下。这些企业的倒闭会带来多大的连锁反应?会连带多少供应链上的其他行业企业中招?决不可掉以轻心。

  此外,在一般制造业领域,众多在服装、家具、家电、轻工、电子等传统领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降低,同时由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差、管理水平低很难实现转型,也将陆续被市场所淘汰,这个过程也将持续多年。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资金也比较严重,一家企业的倒闭很可能拖累其他相关企业,导致连锁反应。

  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双创”行动中,基于服务业互联网+的大众创业相对火热,但企业真正基于技术进步的创新能力偏冷。大部分中国企业对技术研发的主动性投入不足,这可能导致经济过程中转型的科技创新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形成爆发性增长,以弥补传统行业下跌形成的缺口。从而使中国经济转型的时间被一再延长。

  其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没有变。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被描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府改革层面,清理各类不合理的管制和准入政策、商事制度改革、财税领域的营改增和对小微企业减税等政策的实施都已初见成效,但真正触及利益调整痛处但又必须痛下决心的“硬骨头”被绕过去了。

  例如,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迄今为止的改革措施都是基于原有税收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将间接增税为主向直接征税为主过渡的目标被无限期搁置,税收实际上已经丧失调节贫富差距功能的问题被长期回避。在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不再被提及,中国证券市场依然被维护成一个有利于寻租行为的高门槛特殊市场,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通路不畅。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农民工进城和人口的自由流动的预期依然被“积分制”、“居住证”缺乏诚意的限制性措施所阻挠。

  而所有的这些被暂时绕过去的坎,最终都会发现是无法回避的。当真正触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举措推行的时候,整个经济运行也必然会遭受更加剧烈的考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形成一套地方政府官员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方法失灵之后,尚未有新的机制建立。政府干预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权利边界的界定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同样艰巨。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没有变。中国经济的减速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已经形成一种双反馈机制,在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常态之前,很难指望世界经济能够强劲回暖带动中国经济上行。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越走向深入,承受国际金融动荡的危险性就越大,对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研判和应对的挑战性就越强。在这方面,我们的能力和人家的经验是小学生对研究生。一旦我们未曾预测到的国际金融危机或国际炒家的兴风作浪遇到中国经济体本身的病灶就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企业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趋于复杂而不是相反。

  在首季经济数据“开门红”的时候,提醒大家中国经济的“三个没有变”不是唱衰中国经济,而是希望更冷静、全面、长期的观察中国经济。真正的信心来自于对困难最全面的准备,而不是某些指标的短时间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内容见搜狐财经思想库,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