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首季中国经济“亮出”新气质

时间:2016-04-29 18:00

来源:作者:点击:

  “十三五”开局首季,中国经济向中高速平稳换挡的同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运行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健康的新气质。

  创

    厚积薄发添动力

  美国知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近日评出“全球50大创新公司”。华为第三次跻身该排行榜,位居第13位。华为代表的正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气质。

  创新的活力来自市场化改革培育的丰沃土壤。近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推动下,深圳再次爆发出改革创新的活力,高科技行业快速发展。

  创新型小企业麦塔奇人体工学科技公司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并获得60万元种子投资。总经理邓建波三年前回国创业选择了深圳。“深圳的工业设计、手板制作与工厂配套都很完善,具备更市场化的政策环境和更便利的政府服务。”

  北京中关村,创新正从“互联网+商务”向包括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医药等深度科技创新延展,从草根创业扩展到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在内的“体制内创新”。“新的创新局面正在形成。”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说。

  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华尔街日报》称,在经济快车道疾驰的是为快速发展的消费者市场生产商品和服务的企业。中国去年吸引370亿美元风险资本,比美国一年吸引的外资还多。

  建设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增至14个……今年以来,我国着力建立支持“双创”的市场化机制。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01.1万户,同比增长10.7%。

  “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业投资集聚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说,今年将探索突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把“双创”氛围推向高潮。

  简

  “神清气爽”增活力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近日在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四地试行。《草案》包括禁止准入类96项,限制准入类232项。清单以外领域,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政府不再审批。

  政府减权力、市场增活力,一个“简”字,让中国经济神清气爽。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市场活力。“去年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以来,新设立企业完成全部注册时间从改革前平均26天缩短到3天。”林念修说。

  在放权的同时,更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我国明确,今年将聚焦束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投资经营和便民服务的突出问题,把“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2017年底前,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间将实现一个身份证号申请、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网上办事大厅通办,变“群众来回跑”为“信息跑路”、部门协同办。

  去

  “瘦身强体”更健美

  百年煤炭“老兵”徐州矿务集团今年计划退出产能790万吨,加快电力和煤化工发展,布局锂电池、数控机床、3D打印等新兴产业。

  “去产能并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在‘去’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董事长吴志刚说。

  这是当下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努力转型升级的缩影。去产能是场非打不可的攻坚战,要靠“有含金量”的政策保障和推动。一季度,煤炭和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各项举措陆续出台,涉及职工安置、矿权管理、安全监督、金融等一系列去产能配套政策。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去产能正面临政策与市场调整的窗口期,推进步伐绝不能犹疑。“在一季度经济出现回暖的同时,要坚持以改革的方法,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来推进。”高盛高华经济学家宋宇说。

  减

  降低成本身轻捷

  将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年减税规模超5000亿元;清理政府性基金,全年总计减负约260亿元;降低失业、工伤和生育三项社保费率,初步测算每年减负1000亿元……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减”字上下足功夫,一系列减税降费、压成本的举措持续推出。

  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行动,营改增即将全面推进,涉及1000万户纳税人。“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说。

  在营改增等因素推动下,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湖南省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3.5%,比营改增试点前提高11个百分点。

  新经济加快成长,以“减”为核心的降成本举措,令创新型企业轻装上阵、长袖起舞。

    扩

  自身挖潜更自信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中西部工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均快于东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近三成,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型产业方兴未艾……

  一季度中国经济结构所发生的重大而积极的变化,显示出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中国内地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增速放缓下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就业,其缘由可从京东等企业的扩张中找到。”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在制造业成本上升、出口市场疲软之际,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和服务业。

  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推进,服务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差近20个百分点。差距背后是潜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例,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平均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巩固一季度经济的积极变化,一方面要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平衡。

  正是考虑到中国的稳增长措施及稳健的消费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上调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指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溢出效应有益于自身及世界。

(记者安蓓、陈炜伟、何雨欣)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辨析海外误读中国经济的障眼点

 

  据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金旼旼、杜静、康逸)在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后,部分海外媒体习惯性地对中国经济提出诸多质疑。为还原真实、完整的中国经济图景,有必要对这些习惯性的成见加以澄清。

  疑问1:经济数据可信度

  一季度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但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统计公布当天就对数据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虚报数据从而提升其政绩和业绩。

  中国数据可信否?美国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不久前曾发布研究报告证实,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衡量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状况。该报告采用中国关键行业指标构建模型,对中国2008-2014年的GDP增速重新进行计算,结果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吻合度达99%。

  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统计可信度偏见颇深,这种偏见忽视了以下事实:其一,中国持续改善统计标准,已与国际通行准则接轨;其二,中国改变官员考核方式以消除地方政府“数据注水”冲动。

  中国在200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公布通用标准(GDDS)。而去年10月8日,中国更宣布采纳更高阶的IMF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SDDS对数据覆盖范围、公布频率、公布及时性、数据质量、公众可得性等方面有着极高要求。

  此外,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已改变地方领导考核“唯GDP论”的做法。中央组织部2013年底印发的文件明确要求,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

疑问2:增长动力转换度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是建立在高信贷和举债基础上的,“这会使本来就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性失衡更加严重”。文章还援引IG市场公司分析师的话批评说:“中国政府正在回到(以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老路。”

  这一批评的主要依据是一季度中国信贷数据。统计显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4%,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信贷增速的确较快。但中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这里面有阶段性、周期性原因,包括前期稳增长措施导致基建项目启动比较集中、房地产回暖、油价回落导致企业补库存。

  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考虑,会发现一季度信贷增长较快不是“常态化”现象。瑞银集团就在最新报告中写道:“我们预计未来信贷扩张度将企稳。”

  此外,部分外媒对一季度信贷数据的误读还在于:只见信贷数量增长、未见信贷投放结构之变。一季度的信贷增长并不是“大水漫灌”,而具有“精准”、“定向”特点,信贷增量从低效行业流向高效行业。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2%,其中钢铁和建材行业降幅分别高达7.5%和10.3%;而高新技术领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9%。

  此外,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远高于东部,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超过大中型企业,农户贷款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疑问3:转型改革持续性

  经济数据差就担心不刺激,经济数据好就担心不改革,这已经成为部分西方媒体的习惯性思维。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日前的报道中批评说,看不到2016年中国政府有太多结构性改革。

  “谈论改革和转型的经济体不在少数,而中国的改革和转型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具有确定性。”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为中国改革投下了信任票。

  中国经济转型到底有没有停滞,数据最有说服力。首先,服务业发展快于工业。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第二产业快1.8个百分点。其次,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2%和7.5%,增速明显快于传统制造业。再次,从需求结构看,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超过六成。

  今年以来,从部署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到进一步推出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务实新举措,中国政府在改革道路上从未停歇。

疑问4:债务风险可控度

  一季度以来,不少西方机构和媒体多次炒作中国债务风险。例如,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的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均担忧中国政府债务。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近期表示,如果GDP能以6.5%左右速度增长,那么中国债务规模是可控的。

  今年中国政府将使赤字占GDP比重由2.3%提高到3%,债务增量的确有所增加。但从债务存量水平来看,中国仍远低于其他国家。2015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加上中央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9.4%,而美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104.17%、日本高达229.2%、英国为88.7%。

  在企业债务方面,IMF发布的报告警告,部分行业企业债务风险较高,并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一定压力。但报告也指出,鉴于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拥有约4000亿美元税前利润和约3560亿美元银行拨备、经济增长强劲以及政府整体负债水平较低,中国拥有足够政策空间应对银行体系潜在损失。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管控债务风险,包括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构建债务监管体制、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

  可以说,对中国公共和企业债务的过度担忧是没有根据的,忽视了中国整体负债水平较低的事实,也忽视了中国政府旨在降低债务风险的改革举措。

疑问5:人民币汇率稳定性

  英国《金融时报》就报道说,美联储暂缓加息,让中国避免了人民币即将遭遇的抛售,人民币汇率暂时稳定只是“运气好”。

  当前,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强、经常项目顺差仍较高,通胀率较低,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这一观点得到了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的认同。他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和出口增长面临增速放缓压力,但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基础。

  从数字上看,1月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贬值了1.3%、2月略涨0.48%、3月继续上涨1.23%。而加入SDR后,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保持了基本稳定。“目前外汇市场趋于回归正常、回归理性和回归基本面,这种趋势还可能会持续下去。”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如此表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